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李生滨 《兰州学刊》2004,(6):292-295
引  言梳理郭沫若的传记散文,同时又在随着自己现在的博士生导师朱文华先生听“《胡适文存》精读”,断断续续的郭沫若阅读没有多少心得。但在接触近年来有关两人的学术讨论的一些论著,两相结合,却也发现一些批评者总是有那么一种过热过火的、悖反潜隐的过于主观的论说,也不好一一去辩析。我们研究像胡适、郭沫若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以客观地批评,但不可诋毁。也不能随着时代潮流抬高一个人,压低一个人。最近,随着学术氛围的宽松和言论批评的相对自由,我们对以往历史不公正对待的人物都有了较为宽容和客观的评价。但也滋生出另一种不好的…  相似文献   
32.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文化选择呈现出不中不西的混合状态。他以动的文化精神为统摄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幅度的重组。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塑与他通过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形成的“生命底文学”的诗学观念有着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决定着《女神》的风采与格调。  相似文献   
33.
宋扬 《北方论丛》2001,(6):W003-W004
近十年来,郭沫若研究领域出现了冷处理的格局:一是郭沫若研究高潮的回落,一是研究本身的冷静.继续郭沫若研究者不得不分出一些精力来辨解研究郭沫若的必要,不得不处处联系郭沫若"<女神>后我不再是诗人了"那段历史和他本人的政治操作以示研究的公允.  相似文献   
34.
<正>1938年初,蒋介石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改组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之前,国民党军队是没有政治部的,只有政训处。当时在武汉委员长行营中有个第六处(即政训处),陈立夫任处长。政治部是把  相似文献   
35.
敏之 《山西老年》2011,(4):15-15
1968年5月28日深夜,一支解放军队伍正在河北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上施工,一声炮响,隧道下塌出一个洞。三名战士举着火把,走下去一看,竟然有那么多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种类繁多,目不暇接,宛若地下宫殿。  相似文献   
36.
一方面,不管是周恩来还是邓小平都将鲁迅、郭沫若相提并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著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37.
旗舰 《老人世界》2008,(11):37-37
张衡,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享年61岁。发明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指南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著有学术论文和文学著作32篇,包括天文著作《灵究》和《灵宪图》。郭沫若称其“万祀千龄,令人敬仰”。为了纪念张衡,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相似文献   
38.
郭沫若的诗歌对新诗的贡献是很大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文章从郭沫若的诗歌现代形态入手,主要谈了郭沫若以冲突性为基础来构建其诗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以及郭沫若诗在格律、意象和诗歌的整体性等方面对现代形态的革新.  相似文献   
39.
毕星星 《中外书摘》2011,(12):15-18
1958年李希文参加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时,和郭沫若对诗唱和,一时传为佳话。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与会代表,和李希文握手照了相。李希文怎样走上文坛顶层,又怎样被抛弃被忘却?这个农民走过了怎样的迂回曲折的文化成名之路,身后又凄凉到无人知晓?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