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是一部集解性的著作,汇集了清代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该书在解文训诂的同时,对《释名》相关理论体系也有探讨,集中在名实关系、声训理论、《释名》语音和《释名》价值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13.
《白虎通义》与《释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两本声训书,在古汉语研究中仍启迪着一代代学者。现代汉语探源要从古汉语着手,对这两本声训书进行优劣方面的对比,能让我们对汉代声训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对《白虎通义》和《释名》声训特点进行归纳比较,进而总结出汉代声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释名》篇目今传二十七篇,毕沅以为原来曾有三十篇,根据《韦曜传》所栽和类书所引相关篇目考之,毕说较为可信。署名毕沅的《释名疏证序》可能为洪亮吉代作,准此,则该序与同署为毕氏的《补释名》观点抵牾问题可以释疑。关于《释名》的成书时间,毕沅、洪亮吉、叶德炯、钱大昕等人的考证各有得失。从题署、郡制、州制、交往、物事等方面综合论证,可将《释名》的成书时间定在公元21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5.
李婧 《理论界》2010,(2):148-149
音训释名是汉代以来兴盛的一种小学训诂方法,以刘熙《释名》为代表。在经学训诂上有很深造诣的刘勰,将之引入《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独创"释名以章义"之体例,并吸收了《释名》及《说文》、《尔雅》及经书中有关文体名称的训释。由于对各种文体更为精熟,刘勰对一些文体的释名,较训诂专书更为精辟、深刻。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就吸收了刘勰对文体的训释。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刘熙编撰的《释名》是一部旨在探求事物现象得名之由(词的理据)的著作。经初步统计,其中共出现了78条“同实异名例”。这些“同实异名例”有不同的构成情况,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事实,而且可以看出刘熙在考察名实关系时的广阔视阈以及看待语言词汇构成的时空观和雅俗观。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随文注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声训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已相当熟练,可与刘熙《释名》这部声训专著相媲美。可是,至今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史记》与《释名》中声训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声训在《史记》中的特点和体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记》的内容,并对声训的探源功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刘熙《释名》中带有联想比附特征的308条声训作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些训释几近于索绪尔所定义的流俗词源。其中有本于前人之说的;有据俚俗,方言作解的。不可尽归咎于他个人的凿空之见。就这部分声训看也有阐释上的合理因素──揭示了符号传递系统中诗学意义的层面,为我们研究汉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资参证的资料。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肯定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和西方哲学的比较之中,学者多以为中国传统哲学偏重于道德体验或心性修养。郑万耕先生指出,这是脱离经学史研究的一种误解。以《周易》为例,讨论道德内容、道德体验、道德修养固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周易》的作者及后代的易学家是基于对卦象、卦形的解释而引申出了道德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独特,影响深远。《周易·大象传》集中体现了"解象、释名、析理"的论说模式。《周易·大象传·豫》之言基于"雷出地奋"的卦象,而引申出了上古先王祭祀的对象及卜筮和制作音乐的目的,"崇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周易·大象传·豫》所云"以配祖考"与古文献中"以配上帝"明显不同,反应了祖先至上的意识。严灵峰先生以为《大象传》的文字和卜筮的繇辞毫无关系,而且是由《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中精选出儒家有关政教的中心思想编纂而成的。但结合上下文分析,反而可以证明《中庸》援引并发挥了《大象传》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汉末刘熙的《释名》,虽然是一部采用声训的方法,对当时的汉语通语进行词源探索的一部著作,但却保存了许多关于当时的方言,尤其是刘熙的故乡青徐方言的宝贵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包括当时方言的部分词语,也记载了当时方言音读的某些特征,而且还有一些发音方面的细致描写。这无论是在方言的描写研究方面,还是对后来的审音之学,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