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1.
195 5年以后 ,金庸小说在香港陆续发表 ,次第进入台湾和大陆 ,同步辐射东南亚和欧美华人圈 ,经历了从大众阅读到经典命名的过程。金庸小说打破了习惯的文学史叙述结构 ,在当下多元文化的多重立场中怎样认识金庸 ,金庸小说研究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2.
全庸英雄童话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用这句话来形容他的影响力并不为过。金庸把鲜明的现代意识寓于古雅、准确、简洁的语言之中,一洗传统通俗小说的晦涩、荒诞神怪、陈词滥调的颓势。金庸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33.
正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武侠文学研究专家韩云波的新著《"后金庸"武侠》,对上世纪末以来的中国武侠文学做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是中国现代武侠文学研究的一部力作。具体而言,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特色鲜明:一是采用了新颖的研究视角。作者认为,"后金庸"概念提供了中国现代武侠分期的逻辑视角,可与目前主流的时空分期形成互补,以呈现武侠文学类型发展变迁的内在逻辑进程,该著以金庸时代的终结为起点,以对金庸小说进行继承或抵抗而形成的"后金庸"作家及作品为对象,采用发生学的视角和布罗代尔的三层历史观照法来考察"后金庸"武侠小说创新的内在机理。通过对港台与大陆武侠作家的创作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后金庸"武侠小说创新的三种方式:首先是致力于颠覆和抵抗金  相似文献   
34.
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得力于戏剧、电影尤多.戏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电影的影响表现在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和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影剧式技巧的运用,使金庸创造了一种新的武侠文体.  相似文献   
35.
"隐遁养姓名,不恋恁世情",一个人隐于善,便是大善,是善的极致。儿时,他有一个大侠梦,在他的心目中,大侠就是当别人遭遇危困时,突然出现其面前。总之,大侠就是来无影去无踪,及时救人于危难之中。因此,他从小就爱帮助人,最乐意的就是助人后不留姓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知道旧时代"侠客"式的给人一个惊喜的帮助尽管很刺激,但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借助网络同样也可以做大侠。然而究竟  相似文献   
36.
37.
金庸在十八年间用十五部武侠小说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武侠嘉年华",《鹿鼎记》是金庸小说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主人公韦小宝的人物塑造可以说倾注了他的毕生心血,融入了他对"侠"的全新理解。与之前的陈家洛、郭靖、萧峰、袁承志、令狐冲、胡斐、杨过、张无忌等大侠的形象有所不同,韦小宝可谓一个另类,他凭借着一股无赖痞相混迹于江湖与皇宫,如鱼得水。韦小宝独特的处世之道使他从街头地痞到官拜"鹿鼎公",成为金庸笔下最精彩、最特立独行却也最平民化的"侠义之士"。  相似文献   
38.
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在日本文化语境中具有典型的意义。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金庸小说翻译和研究起步都比较晚,但取得的成就值得瞩目。1990年代以来,金庸小说全集在日本成功译介,成为当代全球化思潮引领下极具研究价值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从接受者角度探讨日本文坛如何看待中国之"侠",在对侠文化接受时经历了怎样的选择和过滤,阐释日本"金学研究"兴起的文化背景和缘由,对当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9.
金庸小说中众多美女围绕一个男性英雄的爱情模式,研究者多持批评态度。本文认为,金庸小说的这一模式乃是由其进步的女性崇拜情结决定的。这一模式使女性情怀、女性之美在金庸小说中成了与英雄胸襟、英雄侠义并驾齐驱的一个看点。  相似文献   
40.
对于金庸及其小说出现了反差极大的评价,褒之者誉之为中国文化英雄、民族神话的创造者,贬之者斥之为祸国殃民的文坛妖孽。如此过度的褒贬其实都是国族意识导致的意义张力作祟的结果,而这种意义张力来自于特定的研究对象个体与国家民族等宏大语境之间造成的巨大落差。中国现代文学或20世纪中国文学等学术概念和学术平台自然而然会激发评价者的国族意识,从而不可避免地形成意义张力对学术的干扰。汉语新文学的视角避免了宏大语境的自然渗入,也就规避了意义张力对学术评判的干扰,从而为金庸研究回归学术理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