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多有以"臣闻"起首来发表见解的,至有几个"臣闻"格式的连用,假如把其中"臣闻"格式抽绎并汇聚起来,这是"连珠"体构成的模式之一.刘胜<闻乐对>为"连珠"雏形,为受诏作之,如果脱略其有关自我事迹的叙说,那就是完全的"连珠"体;脱略具体性而只存"臣闻"格式,这是"连珠"体又一构成模式.因此,"连珠"体就是此二者的结合,把某种推理、论证从原生态语境中抽离出来进行新的组合,使得原本有具体指向的劝谏话语有了某种抽象和普世化,这些话语在新的语境中被再联结、新组合又有"历历如贯珠"的语言上的要求;其意义指向也由单纯的劝谏而兼有观赏,接受者由痛苦的被劝谏者而兼有对形式的某种欣赏,不再仅仅是对内容的接受.倒过来讲,"连珠"某某首又如同<韩非子>中<说林>、<储说>,人们或许可以直接将其引用在自己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42.
牛鸣远去,虎啸正隆。 新的一年如期而至,不差一分一秒。 新千年的第一缕晨曦依稀还在,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已然开始。站在这个新年代的起点上掩卷回眸,几多词汇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3.
毛泽东善于利用新闻的快速反应造成舆论攻势,以动摇、瓦解对方,动员、鼓舞己方,团结、说服友方,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他也认为新闻的快慢要视时机而定,该压的就压,“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他还认为新闻报道必须“服从党的当前政策”,如果涉及有关机密或于全局不利,再好的新闻就只能割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所形成的新闻出版思想被确定下来,实践证明,其主要论点和基本内容是正确的,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抛弃了过去“左”的政策,提供了较宽松的环境,但仍坚持了“稳定压倒一切”。后来江泽民提出的“弘扬主旋律”,并以此作为“新闻”、“旧闻”和“不闻”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44.
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最早研究始于马礼逊和米怜主编的《印中搜闻》,其中关于朱子及其著述的译介和评述,以概念阐释、体系简介、片段翻译或引用为主要方式,间或也在中西互照的视野下发表一些读书心得式的评论,总体上看不够深入,但从理论概念入手寻找和论证理学与基督教并非互为异己文化而有其相通之处的做法,超越了此前欧洲汉学独尊上古儒学、批驳排斥宋儒理学的传统。《印中搜闻》世俗性与宗教性兼具的办刊特色使其关于朱子学的译介、评论具有面向大众传播的特点和效果,在中国经典,特别是朱子学西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前闻是指凭借着“十口相授”得以流传于后世的上古的古音、古义。汉字古形、古音、古义体系保存在前闻与六经中。融会前闻与六经古义是研究汉字古形、古音、古义体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6.
在文献学中,"文"与"献"各有自己本来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文"指书面记载,"献"指贤人对史实的评议和世代相承的传说.考察"文"与"献"的关系,需要探讨"前闻"、"六经"的含义,以及"前闻"与"六经"相因相生的关系."文"与"献"之间,是先有"献",后有"文","文"是"献"的载体,"献"是"文"的内涵.在书本记载形成过程中及形成之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反映相同、相近的史实的"文"与"献"曾经并存过.  相似文献   
47.
郭店楚简《五行》一文,围绕成圣这一儒家道德成就的终极目的,以先验的天命观为背景,以圣智之德作为五行的核心。其功夫论进路是通过形而上的心体之"玄思"、"玄听"而至"独"———合五行为一,上达天道的玄冥之境,从而凸显了儒家伦理道德深刻的形而上依据。圣智是一种人天感通式的对于终极实在的体悟,不能将其下降到形而下的知识论或伦理学层面去解释。《五行》以个体生命对最高存在理念的神性追求为重心,同时也论及在世俗社会层面通过改过迁善、扩充善端而完善人德的道德实践进路,二者体现了先秦儒学心性理论的两个维度,并为孟子心性论的"出场"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48.
                           
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涉及先秦时期文学的生成、保存与传播问题,具有文学实践功能的范畴意义。古代文学中的“文言”、“文章”、“文学”等概念,都是由这种思想生发出来的。认识“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演变历程,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生成与衍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9.
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中《明心》章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十力<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本是承续<尊闻录>而"以变易为体".但马一浮对这一思路却明确而强烈地表示反对,致使熊十力对原有思路渐生疑虑,并在撰写<新唯识论>后半部的主体部分<明心>章时觉得下笔甚难.熊十力最终请马一浮替其改定<明心>章且"从之不疑".马一浮的改定使<明心>章放弃了"以变易为体"的非现成性本体论思路,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的现成性本体论思路.  相似文献   
50.
以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涑水记闻》为底本,从中辑录出有关契丹史料28条,以供契丹辽史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