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王耀海 《江淮论坛》2013,(2):124-129
本文以权利本位范式作为研究对象。重视权利,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以具有内在不足的“权利本位”来解构阶级分析,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范式,不仅不符合权利义务辩证统一的实际,也会削弱党的领导以及立法和法律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必要的阶级分析.是中国法学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22.
社会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主要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文学又以其独特方式反作用于社会.因此,要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入手评价文学."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时立中运动的."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必然具有阶级性."阶级分析"、"人民性"分别是社会批评的方法和标准.大体来说,建国后国人运用社会批评研究古典文学的历史可分为发展、高潮、变异、重估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3.
倪小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36-140,160
范式转换视角下,20世纪以来不同历史阶段英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发展,依次出现三个主要研究范式、两次转换: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阶级分析范式向政治算术范式转换,教育公平研究重心也从揭示入学机会不平等,拓展到教育结果和职业成就领域的不平等,教育公平内涵从入学机会平等延伸至教育结果直至职业成就的平等;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政治算术研究范式向经验的社会学研究范式转换.经验的社会学研究,揭示了政治算术所不能企及的领域,使教育公平研究的触角深入教育过程内部,并让社会边缘群体发出声音,教育公平内涵也从追求同质化的平等转向“有差异的平等”.两次范式转换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内教育公平研究迫切需要突破城乡二元之间资源公平分配的范式,重构一种新的能够包容资源分配和人的差异性的范式.  相似文献   
24.
李德顺 《领导文萃》2014,(14):28-33
<正>在2013年,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争论似渐平息。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引发争论的思想方法根源,其实是来自一种陈旧的两极对立思维,那么我们从这场争论中收获的启示,就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时下有不少说法的毛病,不仅在于其话语和观点有误,更在于其思维方式有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误区,就是总以某种偏执的先入之见为主,把一个具有公共性、普遍性的概念和问题,偷偷地变成了只与某种意识形态取向挂钩的话语和结论,然后闪  相似文献   
25.
从中华文化的观点分析了毛泽东的阶级分析理论,并且尝试运用中国化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6.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不管他是否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他必定都有自己本阶级的意识。阶级意识与阶级分析方法各自存在于不同的观念层次上,无疑,阶级意识居于更深刻更内在的层面上,而阶级分析方法则属于较肤浅较外在的层面上。历史学家的思维方式也受到阶级意识的影响,其思维过程同时也就是他的阶级意识过程。历史学家获取阶级意识的过程也就是阶级意识作用于他的历史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27.
应当从阶级划分的目的和阶级划分的标准两个维度来重估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标准依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冲突本质的一把理论钥匙,其阶级斗争理论也是无产阶级彻底摆脱被剥削和统治处境的有效理论指引;在当下中国,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对于捍卫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其阶级划分的标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并予以缓解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8.
在什么角度和层面讨论共产主义社会有无宪法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宪法本质的问题,如果只站在阶级分析的层面来揭示宪法进而推论共产主义社会有宪法,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没有其理论基础的;而如果对宪法从其目的和目标层次上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宪法作为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规范政府职能和组织的根本组织大法,在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必要的。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宪法本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29.
在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中,首先应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作出准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对宪法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分析,并由此引导学生明确和掌握学习宪法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0.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对于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十分重要 ;在对立的阶级已经消灭的情况下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 ,但是经济生活带来的社会分化不可避免 ,社会阶层客观存在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 ,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