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7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文化工业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生产的一种批判,它的典型语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和美国。离开这两个典型语境,一切批判或将是无的放矢。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等一系列质疑,中间或有精英主义意识作祟,但是一定程度上是在警示文化产品本能快感和艺术快感之间的分野。比较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术语来看,文化工业理论应是把意义的生产定位在编码一端,反之伯明翰学派则是将之移位到了受众解码一端。文化工业理论应是低估了大众媒体受众的主体意识,虽然,判定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是明日黄花,也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22.
阿多诺所开辟的理论战场上,齐泽克以"象征"与"真实"悖论公式化了阿多诺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并以索恩-雷特尔和斯洛特戴克的理论作幌子重述了阿多诺文本中已然构筑的先验主体结构及犬儒主义批判,而他所打造的黑格尔辩证法则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框架下彰显阿多诺所谓"对象的优先性"的回溯性特质,其本质同样是将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转化为本体论上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3.
"开放马克思主义"起初作为一面理论旗帜,目的在于重新集结不同思想传统的英国左派知识分子来抵御苏联解体所造成的马克思主义危机。而借助90年代阿多诺思想在欧洲的重新发现,他们最终建立起自身的理论范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理论力量。新世纪以来,其主要成员从不同理论向度展开了自己的研究。维尔纳·博内菲尔德延续了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对价值形式问题的关注,力图厘清马克思与阿多诺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关系;约翰·霍洛维拓展了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阶级理论内涵,构建了一种否定性革命主体理论;西蒙·克拉克则关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问题,在大量实证考察基础之上完成了自己的后共产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24.
本文着重分析了青年阿多诺的哲学思想.在阿多诺看来,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运动是德国当代哲学的主流,这一主流起于反对唯心主义,但却终结于唯心主义.海德格尔终结之处也就是具有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开始的地方,这就是自然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25.
卢卡奇努力恢复总体性范畴在马克思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而阿多诺则倡导否定的辩证法,不遗余力地对总体性辩证法进行了批判,二者处于直接的理论对立之中,而这种对立的背后却是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化要求发展变化了的批判理论,因此,阿多诺对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批判实质上是对传统革命路线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26.
在西方许多国家,大屠杀研究是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政界的重要话题,涉及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研究领域,是重要的思想资源。汲取这一丰富的思想资源,有利于反思亚洲地区的历史问题,特别是日本侵华的野蛮罪行及其对于亚洲现实问题的影响,有助于建设和平、和谐的亚洲共同体。本文围绕阿多诺的著名论断“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探讨对于再现的禁令,以及再现的必要性、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并进而探讨与之有关的各种社区/共同体理论,以分析与大屠杀有关的诸多重要话题,既揭示大屠杀研究本身的重要理论意义,也为亚洲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27.
杨凡 《阴山学刊》2020,(2):68-71
随着现代性获得精准轮廓,机器之眼透视人文脚本,机械复制的浪潮刷新了艺术生产和接受的方式及其功能本身,围绕着这一场域下自律艺术的生存转向,本雅明敏锐地捕捉到技术的启蒙特质并深刻挖掘其背后蕴藏的革命潜力,意图通过艺术政治化实现对法西斯战争美学的批判及资本主义制度的颠覆;阿多诺从文化工业意识形态理论出发,指出机械复制技术完全为资本和交换逻辑所操控。虚假性满足、物化和拜物教的泛滥实现了资本主义自上而下对大众的欺骗与整合。本雅明与阿多诺的理论交锋奠定了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视域和基点,并揭示出其革命与解放理论深度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及挑战。  相似文献   
128.
徐雪野 《学术交流》2015,(3):221-222
颜岩在《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撰文指出,赫勒认为现代性有两种相互并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想象机制:技术想象和历史想象。现代人同时受到两种想象的束缚,"双重约束意味着一个人既为技术想象所约束,又为历史想象所约束"。一个人可以离开历史想象过一种成功的生活,但他(她)却不是幸福的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做道德上的"好人",自觉接受历史想象的引领,"必须有一个处在实用主义需求之上和之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9.
阿多诺主要围绕哲学、社会和文化三个向度展开物化批判,揭示了物化现象背后的同一性逻辑。在哲学层面,他分析了黑格尔的同一性思想,批判了概念拜物教;在社会层面,他解释了工具理性的同一性,批判了总体性的社会统治关系;在文化层面,他着重解释了交换价值的同一性,剖析了物化意识现象。阿多诺的物化批判理论分析了物化的本质、逻辑和表现形式,指出了这种作为社会病理学方式的物化,并突出非同一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0.
异化思想是阿多诺继承前人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对现实异化生存状况体验、反思的结果,是贯穿其美学的一条红线。阿多诺通过对启蒙的反思,将人类异化的根源追溯到主客二分最初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将异化看成是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的永恒现象,相对于马克思私有制特定时期的异化理论,具有片面的深刻性。阿多诺以其激进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利器,通过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辩护,实现了他对异化现实的批判与乌托邦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