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61.
在通常的理论研究中,阿多诺对当代艺术本质的探索常常被冠以"乌托邦"之名。文章在对摹仿与理性的双重意义、变异史以及二者之间的张力机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阿多诺通过摹仿与理性的辩证法所揭示的当代艺术之本质,绝非悖论或"乌托邦",而是一种在历史中辩证展开的真实力量。因为阿多诺肯定现代主义艺术的依据是其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真理作为人类历史实践中产生的真实力量,通过内在于艺术的辩证法——摹仿与理性的之间的张力——得以释放:当代艺术通过"摹仿语言"来展示理性对自然所犯下的罪行,赎救自然所允诺的东西——人类感性存在的自由与和解,从而使人类对当代异化的生存状况达到感性自觉。因此,当代艺术的本质是通达真理的媒介,是时代的真正自觉。面对人类突破资本主义生存之出路与前景,当哲学没有语言表达时,当代艺术作为阿多诺批判时代状况之根源的现实例证,用它的实践揭示了新的生存方式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2.
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系统阐述过认识论理论,这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带来了困难。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哈贝马斯分别从激活、发展和重建的角度重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力图在各自的批判认识论中解决这一困境,其中马克思与尼采的关系变化作为隐形的脉络穿插于整个过程。卢卡奇利用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析解读马克思与尼采的对立关系,形成了极为复杂的主体性逻辑结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马克思与尼采的批判理论相结合,在批判工具理性的过程中重新塑造了一种理想关系;哈贝马斯在由马克思发展并由尼采最终完成的认识论的自我扬弃的基础上试图重建一种以自我反思为基础的社会批判认识论。以马克思与尼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关系演变为线索,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诉求,也是对国内尼采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展和完善,同时对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研究的梳理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3.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因为艺术创作是用同一性的精神来表达不能用同一性表现的精神,精神的这种自我矛盾使精神难于被理解;在艺术作品中,精神还与反精神的东西相冲突,存在着模仿和建构的冲突;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天然地无法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但是又必须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于是,它就只能如此这般。艺术所要把握的非同一的东西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当艺术把握这个不能被把握的“自在之物”的时候,艺术陷入了一种“幻相”;既然艺术所要把握的是非同一的东西,那么这个非同一的东西就无法用概念来说明,当艺术作品用直观形式来呈现这种东西的时候,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神秘”的色彩。由于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所以解释艺术作品就成为艺术作品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4.
阿多诺对勋伯格新音乐的大力褒扬与对斯特拉文斯基的极力贬斥形成尖锐对立的两种立场。从启蒙现代性立场来看,勋伯格“十二音技法”的确顺应了韦伯式音乐理性化社会基础“前进”之需,但从后现代消费社会立场和受众交往行为论视角来看,斯特拉文斯基的“非理性”、中国民族“源生态”声乐的营造却并非“后退”之举。然而,由于阿多诺对民族音乐的视角歧视,阻断了他对斯氏序列主义音乐先锋性的客观认知,更羁绊了他对东方民族音乐的感性审美体验。启蒙视野的反复纠缠和摇摆,深度暴露了主体哲学内部隐藏的“主客二元”裂隙。因此,迂回到中国传统“气息-能量”智慧,经过完全异质于西方的东方文化体系,重新进入西方文化“未思之域”,可能是走出主体哲学视域有效性的重要路径指引。  相似文献   
165.
孙建茵  王绍文 《学习与探索》2023,(3):154-160+182
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始终致力于探讨艺术与人类生存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把艺术理解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立场,将文化工业看作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对其展开透彻批判。与之相对,他把自律艺术看作是唤醒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性本质的超越手段予以坚决维护。然而,阿多诺主张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绝对二元对立的艺术精英主义遭到了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什的反对。马尔库什主张保持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之间的张力,他认为这种两极相联的动态悖论是现代性视域下艺术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6.
阿多诺对语言的思考和实验贯穿其学术生涯始终,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观。他超越语言的实用和审美层次,赋予语言感性、并置和批判面向。面对20世纪语言的危机,阿多诺以感性的真实克服概念的遮蔽,突破传统语言概念化的表达,实现向唯物论立场的转向;以并置的语言结构和星丛式文体对以因果推论为核心的综合语言进行反抗,从而抑制理性主体的膨胀,挑战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同时通过语言的批判面向,抵制语言的交流性,使语言免于被轻易消费和挪用的风险。阿多诺视语言为思想的组成部分,经由语言实现其同一性哲学批判。其语言观不但自身具有多重面向,而且能够折射出其哲学和美学的思想谱系,并透视出他对于时代症候的深刻洞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