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09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94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1.
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指出,《诗经》中《敬之》篇所表达的思想是心学之原。历来学者在探讨心学的源流时,对王氏之观点没有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心学大师杨简的确在对《敬之》章的诠释中将"敬"与心相连,而公认对陆王心学影响巨大的孟子,在推崇"敬"的同时,也受到了《诗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敬"在陆象山、王阳明和其他心学大师的哲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诗》学也被他们认为是在敬畏之时保持洒落的关键,因此,王应麟的这一观点无疑是可信的,这也为剖析心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2.
介绍了王阳明与冀元亨结识的情况,并从思想史角度考察了王阳明、冀元亨和朱宸濠之间的交往,突出研讨了王阳明历史研究方面问题的重要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冀元亨是最早将阳明心学运用到科举考试之中;(2)冀元亨实践了阳明良知之学;(3)阳明心学源于政治上的黑暗。  相似文献   
23.
高小康 《文史哲》2002,(1):82-85
从学术理路上看,清代的国学较多地具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性”,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更多地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倾向,所以心学在清代学者的心目中地位不高。从时代环境来看,清代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利用,也是导致心学凋落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如此,王阳明心学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自主需要仍然隐藏在像戴震这样的正统学术大师的内心深处。与此相反,清代学术讲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却未能表达个人道德意志的需要,这不能不说是人文学术的一种衰落。  相似文献   
24.
陈献章诗歌真率洒脱、富有情韵,为长期沉寂的明代诗坛注入了一线生机。他论诗求真重趣,已为后来的公安派开启了先声。他的心学受庄禅影响,以致虚、自然和人格自觉为追求,容纳了一些情绪体验,与重性灵的诗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说他为晚明文学思想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5.
王阳明在心本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心学无神论思想,对佛道世界观和鬼神迷信,特别是对神仙说和卜筮巫术展开了坚决而深刻的批判。王阳明的无神论思想具有坚定性与深刻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鲜明特点,构成传统无神论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26.
中国古代书院在明代再一次得以复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代中叶心学的兴起和发展。王阳明、湛若水等心学大师及其门人大力兴办书院,以书院为发展与传播他们思想的阵地。心学在书院中活跃,并上升为主流思想。无论祭祀、讲学或藏书,明代书院心学化趋势明显。书院的心学化在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7.
周德刚 《理论界》2003,(2):102-103
一、理学体系中知行范畴的解析: 理学范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结构是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它由理气论(天)、心性论(人)、知行论(中介)、天人论(结论)四个部分组成,整个体系从天开始,过渡到人,  相似文献   
28.
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后,为求自身解脱悟出了心学的要旨,“龙场悟道”被视为阳明心学诞生的标志。王阳明在贵州首倡书院讲学之风,其心学在贵州书院得以初步的发展与传播。王阳明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在贵州讲学,传播心学,将贵州书院变成阳明心学的大本营,同时也开创了贵州一代学风。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以中国美学的人生境界追求为理论基点,系统阐释了阳明心学的美学意义。文章指出,阳明心学以心灵为统摄,以感知和体验为基础,以良知为内容,以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为追求,是其基本的美学意义所在。同时,文章从更深层次阐释了阳明心灵美学对中国美学的本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30.
明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一般认为,阳明心学的兴起几乎没有对徽州产生什么影响。这一观点是有违历史事实的。其实,明中后期,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也成为王(阳明)、湛(甘泉)心学肆意流布的地域。徽州士民之所以迅速就接纳了心学思想,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与徽州学术思想演变的逻辑进程有关,其二是因为心学思想适应了当时徽州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