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254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713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杨琴 《公关世界》2015,(1):104-107
无论刮风下雨,不顾严寒酷暑,每个节假日周末,我们都聚集到某个地方故作潇洒地掏出平时舍不得唱歌吃饭的钱,买下那一件件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玉器藏品。很多时候换来的是旁人难以理解的眼神,但我们乐在其中!玉器十大乐趣,只有你和我才能理解的情怀。寻觅之乐为了寻找藏品,人们搜求于山川河野,可以陶冶情操;徜徉于市场店铺,可以大饱眼福;浏览于展厅藏馆,可以提升鉴赏品位。纵观各地的大小玉器市场、玉器店、地摊,每逢双休日,大都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为了兴趣也好,为了投资  相似文献   
82.
苟小泉  周松 《人文杂志》2005,(1):103-107
陶渊明诗歌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均面对的是经验世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之后所显示的根本显现物,与陶诗对世界、对自我的纯粹直观是完全相通的。另外,胡塞尔所要求的通过现象学还原所呈现的纯粹意识的清晰性与陶诗的明晰性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3.
张振云 《兰州学刊》2005,(3):282-283,302
阮籍和陶渊明都爱饮酒,都是诗人.但是,阮籍的诗中几乎无酒,而陶渊明诗则几乎"篇篇有酒",其中的原因既在于陶渊明的时代,看惯了乱世的变迁,思想变得平和,更在于陶渊明通过儒家"固穷守节"、"安贫乐道"的修身之道,达到了道家的"抱朴守真"的既躬耕又脱俗的生活境界,诗与酒的融合便缘于此,不是酒与诗彼此融合,而是二者都融合在生活里,成为一体.阮籍诗与酒的分离,亦缘于生活的两面性:表面反礼教,内心执著于礼教,诗与酒的分离实是心灵的自我分离.此外,阮、陶二人亦有着时代思想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84.
陶渊明的诗歌,无论是表现其做事态度的,还是表现其为人态度的,都体现出一种令人觉得欢喜、亲切的人情美。而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任真自得与平和实际的人格特点,则是这种人情美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5.
陶渊明的性格是矛盾的。仕与隐的彷徨,双重人格的碰撞,使他身处事理冲突的怪圈,难以和谐。他的卓越在于,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他的矛盾性格最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相似文献   
86.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87.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3,(5):109-111
冈村繁先生在《陶渊明新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表面上看,陶渊明似乎脱离世俗的荣达纷争,始终恪守恬淡寡欲的孤高精神,但实际上,他却是个极任性地固执于自我本位主义生活方式、并且有很强世俗欲望的人物。换言之,支撑他隐逸生活的是一种极其任性的自我意识和奇妙变形了的世俗欲求。”这样的陶渊明新论,在中国学界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8.
89.
到了宋代 ,陶渊明开始受到一致的推崇。宋人对陶渊明的景仰 ,首先在于对陶渊明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的高尚人格的推重 ;陶渊明在世俗生活中时时体现出的高怀逸趣———艺术的眼光、艺术的心情 ,让宋人羡慕不已。陶渊明在宋代备受推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宋代内忧外患 ,士大夫忧心忡忡 ,希望找到一个能安顿人生、超越痛苦的精神榜样 ,而陶渊明正是最理想的人选。苏轼一生推重陶渊明、由衷喜欢陶渊明。朱熹慧眼独具 ,对陶诗有特别的体味 ,看出了陶诗内涵的丰富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可以说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是在宋代得以最后确立 ;陶诗独特的美学价值 ,是宋人发现并给以理论上的完全肯定。  相似文献   
90.
陶渊明人文思想个性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文化个性呈现了极其特殊的审美意义。其人文美学意义在于他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思考与思想、人格的展现 ,表现了渊于儒道 ,又游离于儒道的独立审美特征。他的生命、自由、“真”、“和”思考与实践等方面的史实与理论展现出他在哲学、美学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实践 ,其人文思想个性的深刻内涵在于 ,对生命的思考是陶渊明诗文的根本主题 ,自由是陶渊明的本质思想 ,“真”、“和”是陶渊明的基本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