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9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207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651篇
人才学   5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88篇
理论方法论   132篇
综合类   2007篇
社会学   269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391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雅鲁藏布江中,浪头碧波,永远欢快歌唱;雅安云雾山中,清新藏茶,永远滋润藏乡!  相似文献   
42.
本埠要闻     
《青岛画报》2012,(2):90-91
1月18日,被誉为文化"五朵金花"的青岛广电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网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五大市直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揭牌成立,这是青岛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标志着青岛市加快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五大国有文化传媒集团成立后,将主动适应市场发展规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实现根本转变,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企业品牌。  相似文献   
43.
河北省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其核心保护区域王金庄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条件复杂,缺土少水、旱涝频发,但梯田系统因独特的人文智慧延续近八百年而不衰。 文章以水为切入点,阐释水资源短缺情形下百姓的生存逻辑与生计策略。 村庄作为一个系统对自然环境进行着补救性适应、抗风险适应与常态适应,这些文化适应性举措使旱作梯田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也展示出古老农耕智慧对于农业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与社会系统的保护,更是对现代农业后果的生态补救,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现实反思,对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寻。  相似文献   
44.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方法确立了村落作为一个多重属性的社区空间所具有的独立性与特殊性。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本身贯穿着"空间"的属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新型遗产,更无法回避空间问题。文章运用人类学的空间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实践打破窠臼,构建保护新模式。只有视传统村落为动态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空间化保护实践,才能体现村落真正的空间意义,让文化遗产扎根于村落社区。  相似文献   
45.
李昕 《山东社会科学》2012,(3):75-77,8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国家主导型抢救模式是应用广泛、效果突出的一种保护模式。本文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公共品性质入手,探讨国家抢救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要运作方式及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46.
原生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也是最终目标。现如今,政府的立法干预、学校的教育传承和市场的重点开发都无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保护,最后,民间成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的路径。民间并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载体,要想实现原生态保护的目标,必须通过民间组织这个重要载体,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上日程[1]。  相似文献   
47.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者,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活态传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化生存土壤日益改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传承人年老,面临消亡危机。因此,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对非遗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应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8.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与传承文化,还可以与新媒介结合进行互动式推广。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介推广文化的模式有:富媒体虚拟场景展示、IGA软性推广、虚拟真实互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可实现新媒介与文化遗产推广推介的结合、虚拟场景与真实景观的结合、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的结合。通过互动性推广,辐射大众、涵盖小众,并影响多目标人群的参与与关注。  相似文献   
49.
《民族论坛》2012,(11):51-52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银饰是苗族人世代的伴侣,很多苗民以银为美,以银为富。逢年过节、婚娶大事、赶集待客,苗族人都会盛装出场,戴满银饰,环佩叮当,自成一景。当然,钟爱银饰并擅于制作银饰的,并非只有苗族人,很多侗族人、彝族人等也十分喜爱穿戴银饰,他们中也不乏锻制银饰的能工巧匠。  相似文献   
50.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同时受审美性理念的规约,更加彰显土家族的审美精神与审美价值。就目前来看,对于后者之研究仍缺乏关注。因此,笔者尝试从自然与文化的审美性关联对此做学理性思考,认为土家族民众主体认知与自然环境体悟对象皆以生命为美体现审美关系;双重的生计方式必然遵循自然美的原则;土家族社会发展和汉族、苗族的文化交融,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文化生态形成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