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摘要:邢準《新修余音引证群籍玉篇》完整保留了孙强《玉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其中有73条引及《方言》,部分保存了唐时《方言》的面貌。对其所引《方言》的体例作了初步的考探,并就其与宋本《方言》相异之处作了比勘。  相似文献   
52.
正问:都说经常服用枸杞对身体有不少好处,但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我能像别人一样常吃枸杞吗?浙江台州马钢答:枸杞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主治目眩昏暗、多泪、肾虚腰酸等症。已知枸杞果实含甜菜碱、玉米黄质素、酸浆红色素及脂肪油等,根皮含甜菜碱、谷甾醇及维生素B1。枸杞含糖量较高,但并非是糖尿病患者的绝对禁  相似文献   
53.
林黛玉其名的寓意是其人如玉、带玉,具有玉性特征,隐喻黛玉是一位具有玉德品质的君子形象。她不仅拥有如花似玉的容止仪表,而且具有冰清玉洁的玉魂和玉骨。比德于玉的黛玉身上体现了信、智、礼、洁、仁等多种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54.
<正>不止一次见过这样的女子。聚会时和某个男人一起出现,或是酒至半酣时被一个电话招来。有人介绍这是某总的“女朋友”,众人皆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明显的,年龄并不相当,隔着不止一代人。别人侃侃而谈,她却一晚上不说一句  相似文献   
55.
清代昆仑贡玉轶闻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清代新疆叶尔羌、和阗等地玉、贡玉,高朴玉案与乾隆的玉禁政策以及嘉庆解除玉 禁等轶闻史事进行了撰述,对了解新疆玉石开采业的历史颇富助益。  相似文献   
56.
中国圣人神话原型新考——兼论作为国教的玉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一个以玉为神圣的大传统。玉在史前宗教时代,就象征着永生。这个符号体系比文字书写传统深远得多。在中国本土宗教和神话里,第一关键词不是"神",而是"圣"。儒家建构的圣人崇拜,成为中国最大的神话。圣人以玉器为符号标志,由此线索入手,可以将儒家背后失落已久的传统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57.
文章为中国社科院和上海交大联合考察小组"玉石之路"系列考察报告之一。笔者作为小组成员,负责进行古代州(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周边地区)的玉石信仰民俗调研。笔者考察了代县—雁门关地区的用玉民俗和崇玉心理,从葬俗、婚俗、趋吉避凶习俗、宗教习俗等方面进行考察,以第三重证据的形式论证古代州地区玉文化遗存,从而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路线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58.
刘臻玮  李强 《现代交际》2012,(12):117+116
笔者根据西藏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质石器,及Gyu和玉的发音入手,探究藏汉文化共同点.  相似文献   
59.
静轩 《老友》2015,(3):5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物市场开放后,假古玉的制作呈泛滥之势。有的在器物做成后沁色、染色,涂抹红土色、黄土色,以冒充出土物;有的把纹饰做得模糊,或故意伤缺一处。所以,古玉器收藏爱好者,必须掌握基本的辨伪技术。将仿古新玉与真古玉对比,我们总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现作简要的对比介绍:1.看抛光。古人的抛光方法和现代的完全不一样。以常见玉牌为例,现代做的玉器抛光平滑,玉面上看得  相似文献   
60.
吴大勇 《源流》2015,(2):22
古人对人品道德的价值观,令我击节赞赏,钦佩不已。《左传·襄公十五年》有一篇《不贪为宝》讲了一个精彩故事:宋国一个老百姓得到一块宝玉,拿来献给一位掌管工程的官员子罕,并说:"我请玉工鉴定过,确是一块真正的宝玉,现敬献给您。"子罕连看也没看说道:"我这个人把不贪财物的人品当做瑰宝,而你以玉石为宝,如果你把它给了我,我们俩岂不都丢失了珍宝了吗?"那个人磕头恳求说:"小百姓带着这么贵重的东西不敢出远门,我把它献给您,是为了免遭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