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人才瞭望》2004,(2):64-64
~~高层次人才风采展示  相似文献   
72.
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二届研讨会现点综述黄圭由中国李商隐研究会、温州师范学院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李商隐研讨会”子1994年11月17日至21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讨论会,与会者提交30余篇论文和专著。这次研讨会主要围绕...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以近代回传中国的《玉篇残卷》及敦煌所出唐写本等材料引用《说文》条目与《说文》进行互勘.这些材料为清代许多校勘《说文》大家从未见及,故于校勘十分珍贵可证二徐之确者,亦可正二徐之误者,或解决前人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证《残卷》等引书之误.  相似文献   
74.
太白诗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太白)一生诗作900多首,其诗格调清雅,构思奇特,豪迈奔放,大气磅礴,代表着美妙绝伦的唐诗的高峰典范,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为璀璨华丽的篇章。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太白的诗作中,中华文明古老的玉和玉的文化景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粗略统计,仅在《李太  相似文献   
75.
论历史上的食玉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食玉思想源于史前时代的原始巫术观念 ,道教食玉成仙思想的广泛传播则对食玉之风的流行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食玉对人体所带来的损害 ,迫使人们最终放弃了对食玉成仙希望的追求。然而 ,食玉现象给后人的思考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76.
在玉器鉴定中,仿古玉的辨别最为困难。因为仿古玉起源早,历史长,到清代达到它的鼎盛期。介绍仿古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重点考察清代仿古玉制造采用的种种方法,并指出了鉴定仿古玉的一些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77.
山西兴县碧村小玉梁山位于黄河岸边,自古以来就流传出土玉器的传说。作者经过多年调研和实地走访、采集,认为这是史前的龙山文化玉器,其工艺特征素面无纹饰,玉质优良,与黄河对岸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玉器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78.
对《穆天子传》所反映的西周玉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到历史发展的逻辑,同时也要考虑到昭王南征而不返等历史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穆王去昆仑观黄帝之宫,可以说是对早期巫玉文化的一种回归.从以神为本的尊神文化到以人为本的尊礼文化,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昭穆时期,是周代具有人文精神的礼乐文化的确立时期,也是新旧文化的交替期.在这种新旧并存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周前期文化的发展和处于转型期的阶段特征.而这其中“礼玉文化”的最终确立是以对前期“巫玉文化”的全面总结为条件的.穆王的西行寻玉、寻求巫权的支持,乃是为了完成王权神圣化的目的而采取的变通之法.  相似文献   
79.
《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解说字义的字典。《说文》“玉”部正文126个,重文17个。本文从编排、解说体例、分类、三个方面对《说文解字》中的“玉”部字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0.
《尚书》是记录上古帝王言行及礼制的著作,阅读文本可以发现其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汉字有"王"和"玉",二者对应出现在各类仪式叙事中,显得既重要又密切。从人类学视角研究王和玉可以发现:在原始宗教信仰语境中,王和玉是神圣言说的主体,对汉语文学发生活动具有决定性、支配性的作用。在古代权力书写语境中,王和玉就像命运共同体,同时出现在仪式展演中,宣示了权力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二者辩证统一,角色上体现了人——神的对应关系,功能上体现了主生杀——掌神通的特征。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文价值观中的天命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二者的结合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化大传统——玉传统在古史叙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