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68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432篇
人才学   26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750篇
理论方法论   244篇
综合类   2815篇
社会学   914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407篇
  2012年   435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445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501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章通过对我国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声无哀乐论》中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与情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论述,结合我国音乐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做了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12.
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有的高等音乐教育机制中 ,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这对我国的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不利 ;同时 ,与国际音乐教育总趋势相违背。改变这种状况势在必行 ,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专业应首当其冲 ,更新教育观念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努力建设师资队伍 ,承上启下 ,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专业方向 ,为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美学语境下的音乐情感具有多重意蕴,它对于揭示音乐艺术的本质,以及从其基本特征上去建立音乐内容和形式间的较为普遍的联系等,都具有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戏剧的起始源头、发展脉络对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作了比较。接着 ,又从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民族性、哲学思想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入手 ,对中国京剧的写意风格和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欧洲歌剧的写实风格和以音乐为中心的美学特点作了阐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15.
唱名法在视唱教学中很常见。就读谱原则来说主要是分首调和固定唱名法两种。首调唱名法与调式音阶关系一致,使用时调式感强,但用于段落内转调性模糊的乐曲有一定困难:固定唱名法与音名关系固定,能适应复杂的变化音和转调,但在首调观念强的条件下往往不易牢固掌握。本文重点探讨了这两种唱名法在视唱中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意味可称诗意 ,或是诗意的延伸 ,概括性抒情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特性 ,正是音乐与诗词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天然联系 ,使得我们有可能穿过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走进另一种艺术天地。  相似文献   
17.
通俗歌曲教学要对表演者进行音乐素养方面的全面培养.一方面是从设备、情感、技巧等等方面把握通俗歌曲演唱的要点,另一方面则是对表演者进行音乐感觉、视唱能力、表演状态、形体语言、呼吸技巧、设备使用、器乐及音乐理论等全方位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之一:领略一下传说中的百老汇舞台对许多人而言,百老汇的舞台一直是停留在电视中、停留在书本介绍中的。这次可以最近距离目睹家门口的百老汇舞台,何乐不为?《音乐之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未曾领略过的百老汇的舞台,简洁的舞美不华丽,不抢戏,但可以如期让全剧快乐的情绪感染自己,这个期盼值还不够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创作歌剧的元素———动作与音乐连续产生了冲突与不平衡,而重唱作为新的创作元素对歌剧中动作与音乐连续体起了非常好的衔接,对歌剧的戏剧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并通过《费加罗婚礼》的分析,以此来证明重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当前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中国文学史》将元散曲置于元杂剧章节后,又无视散曲、杂剧的音乐特征及其知识的做法,有意在教学中将元散曲移置元杂剧前,使其前后相承,并对其音乐属性——宫调曲牌、声韵等有关知识作了简明比较介绍,从而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了散曲性质,又使杂剧提前介入曲学知识,收到省时简明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