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1908年的国会请愿中,各省签名上书和研究国会开设办法,两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然请愿初起时,便仅有前者而无后者,此乃空言请愿,很难打动清廷。为弥补这一缺陷,预备立宪公会主导发起创办国会研究所,研究国会组织及开设方法,据之拟成草案上呈清廷,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和程序。尔后,其研究切实解决国会速成问题,从法理上支持各省的国会请愿,虽然最终遭到清廷否定,但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厘清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彰显预备立宪公会在1908年国会请愿中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作为,还能推进对清末国会请愿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32.
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后,归隐上海的郑孝胥在其老幕主岑春煊的支持下,与张謇、汤寿潜、刘厚生等人一起,在上海成立了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在随后1907 1908年的国会请愿运动中,郑孝胥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带领预备立宪公会的会员,设立国会研究会,向宪政编查馆上书,请求速开国会.通过收集19061908年间郑孝胥相关活动中的言论,了解清末预备立宪时期郑孝胥的宪政观.  相似文献   
33.
清末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立,官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宪政编查馆的设立,与庆亲王奕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奕劻作为清朝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世爵的亲王,在清末预备立宪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所从事的一系列宪政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初,督抚已成为一股独立的、能够左右清朝决策的重要政治势力。日俄战争的刺激,立宪派和幕僚的推动,自身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向清廷争夺权力的需要,使督抚们纷纷奏请立宪。作为清廷统治的主要支柱,他们的吁请,对清廷决定采行宪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论近代中国宪政期成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文明中的宪政作为舶来品于清末输入中国。自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揭示宪政的意涵并提出中国20年宪政期成的方案以来,宪政很快由民间话语转为官方话语,宪政之期成遂成为朝野纷争的焦点。清末、民初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均发布过宪政期成的路线图,朝野围绕这一议题的论辩与对抗从未停息。宪法是处常之法,而非处变之法。于处变之际立处常之法,不仅更具挑战性,且考验着一个民族的政治智慧,而政治智慧离不开历史的积累。  相似文献   
36.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期,官制弊患丛生。经过改革,新官制比以前合理和科学了一些,但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注定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37.
张之洞与清末立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张之洞的思想脉络,认为张之洞对预备立宪的态度,既不是一以贯之的积极,也不是因权力欲望膨胀而热衷,官制改革后他对立宪态度的转变,是基于他全变与渐变相统一的思想主张,并与政局演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8.
《琼州学院学报》2015,(1):101-106
清末报刊发展迅速,对近代史事记述颇多,并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地。由于地方督抚舆论话语权的不断提高,他们不断引领着舆论潮流。当立宪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时,地方督抚从维护自身统治和拯救国家命运出发,顺势而上,引导清廷预备立宪,推动晚清政府作最后一次政治变革。  相似文献   
39.
日俄战争期间,立宪呼声甚嚣尘上。为缓解国内政治压力,清政府于1905年初颁布《会议政务章程》。该章程的出台,是预备立宪前夕清政府尝试沟通中西政体而在体制内所进行的一次制度调整。由于《会议政务章程》的相关规定在形式上类似西方上议院模式,故为朝野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但章程出台后,不仅未能满足外界预期,而且遭到来自体制内的批评,在新旧两方均不讨好,最终流于形式,未能实现原有意图。  相似文献   
40.
20世纪初的中国,为了挽救危亡,清廷与民间有识之士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形成了许多救国思潮。在众多思潮中,革命派所主张的排满革命与立宪派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两种方案。二者之间的交锋是中国资产阶级内部关于中国前途或者说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的根本抉择,也是中西文化之间在20世纪初的又一次大较量,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湘学人物也参与了在这场大交锋,对立宪派进行了猛烈批判,对清廷假立宪进行了无情揭露,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