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5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535篇
社会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道教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晚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道教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西域,当时主要在中原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传播。东汉末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中原人士迁移到西域,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北魏时期,吐鲁番地区相继出现阚、张、马、麴四姓豪门建立的地方政权,道教也因此在这里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52.
离婚是婚姻破裂的必然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婚现象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因政治原因而离婚,也有因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因丈夫的贪淫好色而离婚,传统的因女性无子、不孝而离婚亦仍然存在。不仅男性有离婚的特权,女性也可以主动离婚。离婚对于男女双方的影响是久远的。  相似文献   
95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峰。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宁夏成为众多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借西晋王室衰微之机,以迁移、战争等方式在西北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不同程度控制宁夏地区,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宁夏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移民兴屯、统治者的自我革新和政治改革、经济文化往来,民族交融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为民族融合促使“夷夏之别”民族观念改变、民族融合推动宁夏政治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954.
王彬 《文史哲》2023,(4):101-116+166-167
《北齐书·刘昼传》记载了传主求取秀才、作文献赋的经历,刘昼对举秀才的执着既来源于身边师友的示范,又受到当时人对秀才观感的潜在影响。同时,他不甘察举入仕的失败,采用献赋邢卲、魏收的方法试图混迹士林,亦未成功,终于发出“恨不学属文”的感慨。北魏中期以降文雅大盛的局面是古人基于其所处官场、士林的运作逻辑,在日常行为中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形成合力而产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955.
我国刻经活动始于北朝时期,主要集中在邺都近畿,至隋唐时期敦煌写经、房山石经大量涌现。对比早期刻经、写经与刻版大藏经《大正藏》可见,早期刻经、写经呈现语句简单、用词朴素、借字繁多的基本样貌,北朝邺都近畿刻经更是展现出使用古字的特点。佛经在后世发展中呈现以增加、改换字词为主的语言演变,所改换的字词多以近义词为主,少有增减语句、省减字词的现象,偶见错漏之处;同时音译词的差异佐证了中古语音的变化;在经文传抄演变中多将借字改为本字,部分借字保持原貌显示了佛经抄写的相承性。对早期刻经与各版本《大正藏》差异及相合情况的量化分析进一步表明,《大正藏》通行本与早期刻经的不同之处多能在其他版本《大正藏》中得到体现。总之,早期刻经、写经二者多相吻合,推进了对佛经翻译原貌的揭示;早期刻经、写经能够补正传世佛经,两者互相印证,是对“二重证据法”的充分实践。早期刻经、写经在文献学、版本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56.
刘迪 《中州学刊》2023,(4):158-163
《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石刻选》收录北朝墓志17品,多为新出土的墓志,时间跨度长达48年,是创新研究北朝中晚期历史文化与“魏碑体”书法的重要活体文献。所收元氏墓志2品最为珍贵:《元嶷墓志》字数长达1389字,是《魏书》《北史》记载的近14倍,可极大丰富、提升对元嶷及其相关时代、人物、事件与相互关系的全面性认识;《元世■墓志》所记远较《魏书》《北史》为详,体现了北朝后期墓志溢美过实特征。其他如《于彧墓志》《穆良墓志》《尉僧仁墓志》《和伏生墓志》等北朝胡姓墓志,对研究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张斌墓志》《王茂墓志》《尧奋墓志》等对研究北朝世族史实与文化等,均有重要的活体文献研究价值。《尧奋墓志》和《独孤华墓志》为北朝鸳鸯墓志,也有着特殊的珍稀收藏、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57.
徐晨 《民族学刊》2022,13(3):130-136, 152
氐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有特定的居住地及风俗习惯。文章在利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碑刻资料对北朝时期关中氐族的分布与融合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氐族在关中的迁徙与分布状况,指出了这一时期关中的氐族已遍布关中雍、岐、华三州。尤以雍州地区氐族分布广泛,且活动频繁。除传统聚居地京兆郡的长安、蓝田外,还扩散到了今咸阳的三原、礼泉、彬县、永寿、泾阳、淳化、兴平;铜川的耀州、宜君;渭南的富平等地;岐州氐族分布在传统的美阳、雍、汧、隃麋一带;华州氐族则分布在氐、羌聚居地李润堡附近及今华县地区。并揭示出了氐族在与其他民族杂居、通婚和自由迁徙过程中,原有的风俗习惯有了改变,进而融入到了由多民族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958.
南朝文学盛于北朝的重要原因至少有五:(1)中国经济重心 的南移;(2)南北朝文学基础不同;(3)南北朝社会条件存在差异;(4)南朝统治者更为提倡 文学创作;(5)南北朝文学集团影响有差。总之,原因是多层面的。  相似文献   
959.
过去学人更多关注此一时期的"文学自觉",文学理论层面的自觉虽也关注,但却不够具体而微.实际上,此一时期,文学理论的自觉与感性的文学自觉是互相辉映的,而且结成了丰富的成果.这需要我们具体的梳理其自觉的各种面相,对其作出具体的历史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