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正>郭象(252-312),字子玄,河南洛阳人,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其主要著作《庄子注》中,他把道家的无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政治学意义上,无为是一种管理谋略,其基本内涵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一种特殊的、不违反自然原则的有为,其目的还是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天下大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2.
在世界历史上那些产生最早的重要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独特体系。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学界的共识①。但是,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仅存的既久远又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我们首先会想到中国三面高原、一面浩瀚大洋的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想到黄河、长江流域那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想到那高度统一并长期延续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等等。当然,这些都是中华古文明得以绵延不断的外在条件。但是,我们还十分关心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蓬勃发展的内在条件与传承脉络。在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过数不尽的自然灾害、环境变迁、社会忧患、异族铁蹄,但是,中华文化不仅能够倔强地生存下来,而且在历史长河中  相似文献   
43.
44.
魏晋玄学的基本主张是崇本举末、体用不二。这是一种新型本体论,即事实本体论。它主张:现象和本体一起共同构成存在的真正存在方式,二者的统一才是存在的本体。名教与自然的统一、形神的统一、言与意的统一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45.
王弼、何晏第一次把“本末”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加以探讨,强调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形成客观唯心主义的“本末”、“贵无”思想,催化了文学本体论思想的产生,对此后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弼“言不尽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论,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特征,另一方面启发了象外之意,言外之意,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弼“名教”出于“自然”以援老入儒并进一步糅合儒家道家思想,弥合并解决追求人格独立自由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矛盾;阮籍、嵇康等“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自我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反映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追索个体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追求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催生了文学乃至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6.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魏晋时期,玄学美学本体论由自然宇宙观转向了人文本体观,玄学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对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继承方面:"自然"即"道性"本体。超越方面:"自然"即"精神生命"的自由性;"自然"即返归本真存在的生命自觉。魏晋玄学作为人生本体之学,其命意在于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在于借本体的追问,给生命的自由找一个终极的依据,借对"自然"本体的确认,为无限的、自由的、自然本真的生命作注释,从而使生命返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成就个体生命的诗意自然、自由的人生。  相似文献   
47.
魏晋玄学对于当时文论有怎样的影响,是颇为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汤用彤先生概括魏晋玄学要旨,谓本末有无之辨为其根本性议题,而言意之辨乃其治学之新方法,所论极为深刻。但汤先生云此二者影响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至巨,则恐未必然。当时人确以形而上之道为文之本源,但此点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至于言意之辨,当时作家只是感叹言以尽意之难,并没有解决如何以有限的语言文辞传达无尽之意的问题。虽偶有欣赏言外韵味的言论,但并未上升为较普遍的审美原则。故玄学言意之辨亦并未成为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研究文学理论与哲学的关系,当立足于文学,不能仅作逻辑的推论。  相似文献   
48.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相似性”,这样一种相似性促使我们思考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玄佛转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清理佛教般若学理论在中土的创造性发挥的思想历程,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魏晋玄学的整体认识,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魏晋玄学的重要评价.玄学与般若学的“相似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但玄学强调的自然主义和精神超越与佛教般若学追求的出世主义理想的“相似性”则是我们理解玄佛转变合流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49.
情礼关系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课题。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对情礼关系就有不同的看法;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情礼关系受到了挑战。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一批魏晋玄学名士,为了重建自己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重新关注和思考宇宙自然与人生,探讨道德与人性。随着时事的变迁,玄学名士们纷纷以不同的言、行对情礼关系做出了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50.
李展 《兰州学刊》2006,(5):72-74
《饮酒》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文章通过解读文本阐释了陶渊明的人格探索过程,该过程与魏晋玄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达到了魏晋人性的极致;同时,当他以诗歌反映这种人性探索的时候,终于达到了人生艺术化的极高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