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麦克白>中,女巫及其预言贯穿全剧始终,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悲剧气氛.女巫是麦克白心灵的魔鬼,是其内在私欲的外在表现;女巫的预言则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冲突,昭示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2.
人们在研究<麦克白>时,一般将麦克白悲剧归结于外在环境、人为因素甚或不可驾驭的命运.但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发现麦克白悲剧的发生存在着内在必然性,这就是他天性中的野心欲望、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以及虚妄的执着和自信.  相似文献   
53.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不仅取名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的著名台词,而且文本与该台词有互文性关系.在昆丁的意识流中,福克纳用"影子"、钟表的报时与"嘀哒"声共同铺陈了昆丁叙述中气氛阴暗、哀音延绵的基调."影子"与"时间"意象展示着昆丁的种种痛苦与挣扎.在互文性视野下,昆丁的意识流是对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  相似文献   
54.
无论人类有多大力量,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地球是圆的,而且它每时每刻都在旋转。这个事实提醒我们,世界总有一面,你不曾看到。或者说,你看到的,只是小小的、窄窄的一面。而且,那些看到的,往往会阻碍你体验一个更大的世界。这个逻辑又提醒我们,重要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不是超越别人,而  相似文献   
55.
麦克白》所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野心家最终覆亡的单纯故事,而是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反思。麦克白从思想和行为上一步步与人文主义相背离的轨迹从侧面体现出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艰难的发展道路。麦克白最终灭亡的结局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即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道德社会的渴望、对破坏人文主义的恶势力的诅咒——颠覆美好人性的人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56.
多数学者认为麦克白的悲惨结局源于自身对权欲的贪恋,而以勒内·吉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来看,麦克白欲望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的第三者:女巫、邓肯父子、麦克白夫人和班柯。这些他者对麦克白野心的暗示与推动作用不可抹灭,使麦克白一直深受模仿欲望的驱使,模仿着他者的欲望。麦克白看似是一个弑君夺位的残暴君主,但在历史编纂层面上,他是一个受迫害的悲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7.
麦克白从一个民族英雄到成为众人所唾弃的悲剧人物的演变过程中,三女巫、巫术及麦克白夫人是很重要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58.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与中国传统戏曲<伐子都>,在表现麦克白和公孙子都犯下罪恶后的恐惧、痛苦的心理与心灵所受的折磨上,同样运用了幻觉、鬼魂超自然因素或反常现象等情节,推动主人公激烈的内心冲突.但在艺术手段上却分别用了西方和东方戏剧文化在舞台上展现.异曲同工地塑造了麦克白和公孙子都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犯罪后的白昼梦魇,给当今社会的人们以警戒抵御外在的诱惑,克服内在的欲念,心安理得地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59.
意象不同凡响《麦克白》熠熠生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克白》众多的意象中,“外套”和“孩子”这两个意象的使用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悲剧的震撼力和人物的悲剧色彩,使《麦克白》这部伟大的悲剧熠熠生辉,永世流传。  相似文献   
60.
麦克白悲剧性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麦克白悲剧的悲剧性时 ,应采取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的方法 ,如此才可避免将麦克白的悲剧归罪于环境的影响或麦克白自由意志的选择。麦克白悲剧性的必然性在于他以“当前”试探“将来” ,其“当前”与“将来”皆非源自其源始的“曾在”。在麦克白悲剧中遭到毁灭的价值是上帝所应许的“爱”、人对上帝所应有的“信”及懊悔所潜在的令人获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