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2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221.
甘肃东部(天水、平凉)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片热土与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有着脐血相联的文化关系,许多美丽温暖的民间传说由此而生。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其上承载着独特的民间叙事品格与积极的当代文化价值:一、英雄出生:民众的英雄崇拜与传说的国家认同意识;二、日常生活:民众的孝亲观念与传说的道德价值;三、科技发明:民众的审美观念与传说的人文价值;四、崆峒问道:民众的道教情结与传说的宗教价值。传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塑造出了一个甘肃民间视野中独一无二的黄帝形象(伟人、凡人、仙人),表达出了黄帝出生地百姓既温婉厚重又大气豪迈的“帝乡”情怀,而客观上上述传说又包蕴着国家认同、道德价值、人文价值、宗教意义等隐在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22.
“重黄轻炎”指的是炎黄子孙尊崇黄帝远甚于尊崇炎帝的现象。“重黄轻炎”萌发于东周以前,初步形成于东周时期,最终定型于秦汉时期。“重黄轻炎”是以炎黄的传说事迹为基础,以大一统的需要为动力,在统治者的炒作下形成的。“重黄轻炎”的形成过程伴随着中国农业文化主体及国家制度的形成,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23.
涿鹿大战揭开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帐幕,它决定了谁是中原的主人.获胜的黄帝做了天下盟主,创造了最早的国家模式.蚩尤虽败,但他作为赫赫始祖,功不可灭.  相似文献   
224.
国内新文科研究团队——文学人类学派,主动交叉文化人类学,并努力结合考古学和艺术史,大力实践学科交叉研究。文章以百年来中原仰韶文化新发现的两处墨绿色蛇纹石玉钺群组为例,揭示距今五千年以上的中原文化用玉传统的起源情况,具体落实在河南灵宝西坡墓地和陕西咸阳尹家村遗址的共计27件玄玉玉钺的对比分析上。文章论证了中原文明起源期的第一线玉礼器曙光,是怎样在上五千年文化的尾段揭开史前社会高等级奢侈品生产的序幕,并确立玉钺为前青铜时代神圣符号物的至高地位,为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催生“玄黄二元色”的宇宙编码模型和早期中国叙事体系模型,奠定信仰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225.
《韩非子·十过》记载的“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西泰山,当是今河南省尧山对面的太山。西周初年,鲁国初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尧山脚下,把尧山对面的大山封为太山,即大山(亦可以称泰山)。周公东征之后,鲁国改封于今山东曲阜的奄国,把原鲁国的国名及泰山之名带到改封之地。鲁国原封之太山,战国之后被称为西泰山,就是《韩非子·十过》记载的“西泰山”。泰山信仰在西泰山废祀之后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226.
孔祥来 《文史哲》2023,(5):96-105+167
“帝道”说在战国中后期的政治和学术中发生过重要影响,但因为史料比较零散,学界以至于对它的兴起时代、思想渊源及学派归属等问题尚缺乏深入认识。综合考察战国政治与学术发展,可以推断“帝道”说兴起于诸侯相王至秦、齐称帝运动之际的稷下。受稷下学术的影响,它的内容在思想渊源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分别受到兵家、儒家和黄老道家的深刻影响。在战国后期的演变中,“帝道”说与黄老学派的关系愈加密切,“无为者帝”的内容随着黄老学派“黄帝类型道论和政论”的阐发而不断深化。但“帝道”说仍然不能和黄老学派等同起来,它既不能涵盖黄老学派的全部内容,也未见黄老学者以“帝道”标榜自己的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22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寻根传统、浓厚的寻根情结和厚重的寻根文化。司马迁为多民族寻根构建了“诸族同祖”理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所建政权都把根寻到黄帝、尧、舜、禹那里,拓跋鲜卑及北朝都视黄帝为祖先,黠戛斯自称李陵的后裔,辽和西夏都声称是黄帝的后裔,满族宗谱中也把黄帝视为满族的祖先。少数民族寻根的过程既是与汉族求同的过程,又是其中华意识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其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历代政权对黄帝、炎帝的祭拜,都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延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都会从文化上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