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社科纵横》2021,(1):69-72
甘肃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地位重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黄河文化保护弘扬示范区、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试验区。面对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战,甘肃要把握好新时代、新格局中的新环境、新任务,处理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抓好水源涵养、生态产业、城乡融合、文化传承和法治保障五个着力点,奏响黄河大合唱的"甘肃乐章"。  相似文献   
92.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需要以法治保障作为核心论题。整体系统观作为一种聚合于传统文化、政治思想及哲学理论等诸多学科的全景化研究视角,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机理与法治建构原理予以有机统合,与黄河流域生态法治的秩序期待和构造逻辑相契合。以此为分析工具,整体系统观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向度应基于法理基础的铺陈与“良法善治”的建构两个理路展开。之于前者,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建构的法理基础以时间、理念与规范三个场域为基本构成,以纵向时间的回溯与预见、权力主义与专业主义的整合、公私法的交融为进阶呈现;之于后者,理想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法治构造应依照以下进路展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这部综合性立法为基础,对下位法进行补位与修订,建构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提升流域治理效能的目标定位出发,以立法确立的流域协调机制为统筹,实现“环境权利—环境权力”二元架构均衡配置基础上法律实施机制的协同作用;以适度环境司法能动主义为价值遵循,塑造预防性价值为主、救济性功能为辅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体系;建立“三位一体”守法机制,推动形成党政领导...  相似文献   
93.
黄河流域水质监测是流域水资源保护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以流域机构与省(区)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实验室的合作方式,可以解决黄河流域水质监测中存在的人员、能力不足等现实难题,同时也有助于克服流域现行管理体制下水质监测工作的短板,凭借流域与省(区)之间的功能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质监测的覆盖面,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5.
滕磊 《中国统计》2020,(1):50-51
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走岀的“几”字形河道与长江走出的“V”字形河道,撑起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广阔腹地。长江黄河共同发源于青藏高原并同向流入太平洋的这种双河结构是中华民族形成大一统国家的生态地理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东方文明源远流长的自然保障。远古时期,我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在黄河流域开始繁衍生活,但由于历史上黄河流域战乱的发生和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华民族的经济重心逐渐南迁至长江流域。历朝历代以来的统计数据客观地刻画了这一变迁。  相似文献   
96.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滥砍滥伐,造田开荒,使原始森林、草原植被大幅减少甚至消失。昔日的青山绿水、草原都变成了荒山秃岭、盐碱沙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空间面临着严重考验。  相似文献   
97.
基于既有的相关研究,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测算2006—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各省(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均显著高于文化产业;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但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耦合协调等级普遍偏低,且区域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存在差异。据此,提出推进核心城市群发展以强化辐射带动效应,紧扣消费市场动向以强化需求驱动效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强化技术创新效应等对策,以推进黄河流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8.
黄河流域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不仅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增强制造业整体实力、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环节。目前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发展初显成效,但仍表现出研发能力落后、创新投资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市场竞争力弱、统筹全流域的发展规划缺失等问题。围绕数字经济背景下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走向,同时结合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提出未来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原则,以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基础改造、促进相关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培育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数字经济向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不断渗透为战略重点,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协作助力发展、以绿色转型发展、以数字引领发展。  相似文献   
99.
正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大致是相应合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才具有更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形态,其疆域所至,不但袭承了唐、虞、三代以来集中活动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而且以严格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政权,推及于古代被称为"四夷"的广大领域,使中国成为大致具有后世中国疆界之雏形的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秦的统一,真正做到了政治、疆域上的统一。由于  相似文献   
100.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邹逸麟 《江汉论坛》2006,(5):98-105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的分布与变迁,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城市大多是在原始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自然条件较好的,后来就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都城和重要经济都会,但在布局上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秦汉统一帝国时期,由于运河的开凿,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市蓬勃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城市最发达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战国秦汉以来的名都和重要城市相继破坏、衰落。隋唐帝国的建立,为黄河流域城市的再度兴起,创造了条件。由于自然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其布局和繁荣胜于秦汉。两宋以后,黄河流域环境恶化,再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城市的规模和效应远不如唐代。元明清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东移至东部平原,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重要城市都分布在大运河一线。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影响,黄河流域的城市已不及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