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76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1040篇
社会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考察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需要区分物象化一般与生产关系的物象化、物化一般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需要区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竖立其上的拜物教观念。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是指生产关系表现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是指物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作为物就具有的属性。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非常复杂,远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和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能够透彻地说明的。拜物教观念指的是一种把物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的错认,它直接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而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有关。在拜物教观念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混淆了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抽象化、永恒化了。  相似文献   
22.
马克思个性理论确立了现实的具体人的个性发展维度,揭示了人的个性完善的深层次规律,提供了研究个性问题的科学方法。它作为当前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诉求,指出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求,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的规律,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3.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对整个思想史上各种“片面人”的颠覆性阐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和经验论决裂的标识。它不同于性恶论或性善论或既无善亦无恶论,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人,更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与黑格尔思想及其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等人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马克思分别通过以所有制为轴线动态考察历史发展和以分工为轴线静态考察社会的结构性存在两条线索来阐释“现实的人”的内涵,并以生产工具为红线,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现实的人”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予以微观透视。由此,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说,以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文化的序列构成的结构性存在来解释人才是马克思所谓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24.
赫斯和马克思是生长在同一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着相近思想兴趣的两个人,因为都有着对当时社会中人类苦难的特别关注与极度怜悯,而有了寻找苦难根源及寻求改变当时人类苦难之良方的志向,他们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可以说"人道问题意识"是他们心头共同的用一生的行动探寻和思索的问题意识。如果再追问他们是如何探寻"人道问题"的,则发现他们一直在试图克服"受苦者的目光",即试图解决人的个体存在与类存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5.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确立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体地位。表面看是在阐释伊壁鸠鲁哲学,实际上"已经显示出了马克思的创造的智慧"。在他的理论视域内,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展现了其在走向社会批判以前"伦理批判"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26.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具有具体、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这一概念往往被当作抽象化、实体化范畴来理解,脱离了具体的问题语境,从而使其思想内涵和现实指向也变得模糊不清。应该从马克思社会概念与现代性的相互关联着手,在反思现代性的现实语境中,深入解读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多重向度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不是在一般政治学层面上, 而是通过批判性地继承洛克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国家观、 深刻把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生学原理, 以及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构建其国家理论的。 所以, 我们尤其应当本着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 通过梳理、 考察现代国家观的历史嬗变来进入这一理论所关涉的问题域, 实现对这一理论的根本性把握。 概括地说, 洛克、 黑格尔、 马克思是现代国家观的历史嬗变中的三个重要节点。 具体来看,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构成了对洛克国家观的批判与推进, 而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则又构成了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与推进。 经过这三个阶段、 两次批判的理论推进, 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国家观在马克思这里获得了最深刻的理论表达, 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叙事中实现了最彻底的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28.
源构于碎片化的"现代生活"景观中的马克思现代性问题是一个确定与非确定的历史诗性存在,马克思对人类所经历的新的事态景观给予深刻的征候诊断,发现"资本运作"是人与物、人与人全面异化的潜在隐忧.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处理人与物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给我们很多源发性启示.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领域就业人口的逐渐增多,劳资矛盾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劳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核心,通过分析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构建起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马克思恩格斯的劳资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劳资关系形成的基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与劳资矛盾、资本对劳动的权力、资本积累收入差距、工会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世界市场与国际劳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30.
传统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制度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但经济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式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在其自身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和规避。从动态和本质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与经济危机的内在关系,不仅是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政府调控的良性博弈明确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