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7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10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5篇
人口学   38篇
丛书文集   401篇
理论方法论   126篇
综合类   3941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5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8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关系到其可持续发展。采用农村固定观察点对我国各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相比小农户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相对较高,但是其平均绩效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和人才缺乏的问题,且该问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最为突出;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在三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是最高的,其次是农业(龙头)企业,最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此,提出应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机制,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解决其融资难和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82.
低水平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阻碍了农产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基于社会物质主义理论,构建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的模型,讨论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的内涵、形成机制和作用效果;并对316份企业样本数据,运用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具有多维度结构,包含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人才能力三个核心维度,且三者相互关联,共同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产生作用。由此开发出量表以期为企业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提供一个可操作和量化的通用工具。  相似文献   
83.
县级政府、供应链管理与农产品上行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13省87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调研材料,分析政府项目驱动下农产品上行问题。实践表明,政策利好为县域农产品电商发展提供了试错空间,“S2B2C”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农产品上行的推动作用明显。但是,多数县级政府未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之于农产品上行的作用,普遍存在政府治理方式滞后、公共服务网络不健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缺乏、冷链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为有效推动农产品上行,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公私合作”、构建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注重品牌营销、优化产品供应链管理。  相似文献   
84.
基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相关月度数据,以大豆和食糖为例,通过ARDL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对影响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的金融化因素进行了系统测算。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因素、国内期货价格、货币供应量和国际现货价格是影响国内大豆现货价格的主要金融化因素;国内期货价格、通货膨胀因素和国际现货价格是影响国内食糖现货价格的主要金融化因素;汇率和能源价格对二者的影响均不明显。最后,从改善宏观经济环境、规范期货市场发展、健全农产品进口风险防控体系、关注品种间差异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农产品金融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业生产上的高能激励自农地制度变革以来一直被学界所推崇,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队制的低效率。为此,在否定以生产队制低效率作为农地制度变迁的解释的基础上,从发展战略转换、制度安排缺陷、农民信念及其他方面尝试性地探讨了推动生产队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迁的内在原因,并且从生产责任制形式、土地分配方式、期限结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农业产出最大化演化的过程。相应地,伴随着农地制度变迁而来的是签约主体以及合约结构的变动,因此,从合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生产队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合约实施和劳动监督与计量上的差别,以及作为二者共同之处的合约模糊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税费合约的性质与形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86.
当下,安徽省正在落实“调转促”行动计划,是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升级传统农业的重要战略机遇。首先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基本理论,然后重点分析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路径以及动因,并提出了营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孕育环境,扶持当地龙头企业,调整市场环境,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87.
实践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信息采集、保有及使用方面存在激烈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公权力与私权利冲突具有必然性、税务信息的权利(力)边界不明且经济性日益凸显及税务机关信息管理的责任机制不健全。借鉴域外经验,中国税务机关信息管理权与纳税人信息保护权的平衡之道在于限制公权力并进一步保障私权利,坚持税收法定、个人权利保护及狭义比例等原则。具体而言,需明确税务机关信息管理权与纳税人信息保护权的范围,构建税务信息分层管理机制,严格化税务机关信息管理的程序,完善纳税人信息的争端解决机制与违法取用纳税人信息的责任机制并加强对税务机关信息管理权的监督,促进税务信息领域的公权力与私权利从冲突中走向平衡。  相似文献   
88.
It turns out that Max Weber was on to something when he suggested that it was not natural or automatic that wealthy individuals invest their capital rather than keep it or spend it on themselves. Pattern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last century indicate that in general some inducement or pressure is necessary to convince those who control money to risk it rather than hoard it.  相似文献   
89.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人类最早开始的有计划、有组织从事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农业需要与大自然打交道,农业生产是在自然场所中显示和展开,自然亲自参与了农业生产的始终。另一方面,从对人类发展的推动来看,农业是人们最早为着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既然农业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存在,它必然体现了人的各方面社会特征和价值。与人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涉及伦理一样,农业不但具有一般伦理的特性,而且因为它同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决定了其伦理关注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不只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更主要的是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农业关注的对象不是人,乃是有生命特性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或者动物具备生命的类特征,而且这些生命特征出于自然,具有自然属性,这一点也决定了人在生产农作物的时候需要遵循自然的规范原则,由此亦决定了农业伦理需要在规范伦理学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和认知。同时,农业是为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对农业的判断又显示出功利性,使农业呈现功利性伦理的特征。因而,农业伦理具备了伦理学理论的各个层面,甚至将一些看似矛盾的伦理学理论恰如其分地整合在一起。农业伦理不只是单方面属于哪一个伦理理论,而是融合了伦理学中典型的两个流派即功利主义和义务论。在这种融合中,农业显明出一方面以支撑人的生存为目的,另一方面需要适应自然的客观性特征,于是农业伦理也随之在这两个层面反映出其独具特色的差异性。农业伦理的二重性不只是学理上的一种考量和认定,而且是具体地显明在农业实践之中,农业耕作中的"时"观念就是农业二重特性的实践显现,使农业伦理成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90.
Different tax systems, and their impact on work motivation and tax compliance are significan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bates. The proportional feature of a flat tax system is assumed to lead to higher performance, while the fairness of the redistributive progressive tax system is assumed to result in higher tax compliance. However, empirical findings on the topic are inconclusive. Both work performance and tax compliance under different tax systems were examined in an experiment, with special attention devoted to the effect of a change in tax systems. A flat tax system was supposed to induce greater work performance, whereas a progressive tax system was expected to increase tax compliance based on fairness perceptions, allowing for the opposite effect due to higher complexity. Furthermore, it was assumed that performance and tax payments would be influenced by motives of self-interest. The design included 20 rounds with a real-effort task in each round, determining participants’ experimental income. Participants (N = 191) made decisions about their tax payments from round-to-round in fou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1) a flat tax system, (2) a progressive tax system, (3) starting with a flat and changing to a progressive, and (4) starting with a progressive and changing to a flat tax system. Results indicate higher work performance in a progressive system. However, a change from a progressive tax system to a flat system led to increased tax compli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