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33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551篇
劳动科学   63篇
民族学   79篇
人才学   106篇
人口学   128篇
丛书文集   1051篇
理论方法论   330篇
综合类   2874篇
社会学   1570篇
统计学   9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535篇
  2013年   542篇
  2012年   750篇
  2011年   809篇
  2010年   670篇
  2009年   518篇
  2008年   634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关汉卿的杂剧和散曲中,有许多都涉及到科举和功名问题。在其杂剧中,关汉卿对科举功名表现了肯定的态度,并表现出三个共同的特点:文士通过科考获取功名,改变命运;这些文士都是作者同情和肯定的对象;他们获取功名易如反掌。在其散曲中,关汉卿则以任性适意、笑傲功名的方式表明了远弃科举的态度,并着意强调自己的浪子风流。这两种态度貌似不同,其实都是不满现实又强自宽解心态的反映。关汉卿的这类作品共同反映了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复杂的功名心态。  相似文献   
32.
陈非子 《女性大世界》2005,(9):i0002-i0003
如果问女人,是谁让你不幸福?多数女人会回答是男人!然而,往往说这种话的女人,即使离开了男人,她们也不快乐,还把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归咎于命运的不公和男人的“堕落”。“是男人打碎了我的爱情梦,是命运夺走了我的幸福,连同我仅有一次的青春和美貌!”如此的怨言此起彼伏,仿佛女人就是不幸的代名词,女人的幸福也成了男人的恩赐和命运的玩笑。  相似文献   
33.
两汉时期,天下一统,社会安定,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士人们普遍失去了像先秦士人那样,为帝王之师、延说诸侯、建取功业的机会。于是部分士人逐渐产生出一定程度上疏离政治,安于著述,关注个体生命、自由、情感等心态,这些心态可称之为文人化心态。两汉士人文人化心态在西汉初、中期开始萌芽,到西汉后期的扬雄那里走上成熟.而在东汉前中期的班固、崔骃、张衡等人那里达到高潮,之后便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34.
海子 《现代交际》2008,(8):31-31
水浒好汉上山聚义,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前,但凡有些银两的,都会四处散财招揽同类,博取江湖仗义疏财的美名。例如史进、晁盖、宋江、孔太公、柴进等人,均是如此。众好汉之中,数柴进的口气最大。因招纳亡命,是一种与官府潜在对抗的行为,一般人都会低调进行。只有柴进最为高调,不但不忌讳,而且正欲广为人知。宋江杀了烟花女子阎婆惜,投奔到他庄上,  相似文献   
35.
老年人最怕动怒,又最易动怒,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愈是常识,就愈不容易为人所重视,除非受到提示或刺激,一般人是不会想到违反常识的后果的。  相似文献   
36.
正星 《现代交际》2004,(9):48-4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的城市里悄悄兴起了一群走路上下班的“走班族”。走班一族的快乐行走 走班给予了我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小香 公司职员 28 公司离住所不远,习惯晚睡的我固执地认为能多睡一会乃是件人间美事。每天我都是一分  相似文献   
37.
黄庭坚作为北宋佛教居士的名家,代表了当时文人普遍的习禅心态。本文从佛典阅读的角度,通过归类分析,细致地探讨了他的潜在心理,认为他钻研佛学是为了平衡内心、完善道德、匡补儒学,并藉以提高艺术的修养。  相似文献   
38.
本文论述了司马迁的社会管理思想。文章认为战国秦汉初年功利主义社会心态是以追求“势利”价值观为特征的。道德沦丧,知识贬值及秩序紊乱是重要的社会病.本文认为桑弘羊提出“官办盐铁”,“严威酷刑”之“与民争利”的国家控制对策是以皇权为核心的;董仲舒强调“以教化堤防之”的道德控制对策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司马迁着眼实际,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善者因之”,“利导之”,“整齐之”及“与之争”的多层次宏观系统的控制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9.
《社区》2002,(4):39-39
金钱也许是许多事物的外壳,但不是它们的核心。它给你带来食物,但并不带来食欲。带来药品,但并不带来健康。带来熟人,但并不带来朋友。带来佣人,但并不带来忠诚。带来一时的快乐,但并不带来安宁或幸福。 ——戏剧家易卜生  相似文献   
40.
从当代两篇小说中,透视中国人在全球化认识过程中文化心态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