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3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60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152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1219篇
社会学   14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本文对比考察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重点评述了隐喻的本质、定义、两概念及其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 ,运用相关语料分析了赛事报道中使用的各类隐喻的词法手段。根据词法构成特点 ,将隐喻实例粗分为两大类 ,即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同时分析了“本体隐喻”和“常规隐喻”的特点。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赛事报道中的隐喻无所不在 ,其词法手段灵活多样 ,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所提出的“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这一全新隐喻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2.
人类知识的积累始终遵循"从已知领域扩展到未知领域"的认识规律,因此文章强调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认识规律.作者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从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从个性到共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3.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观。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74.
已有的研究从不同作业类型下的干扰效应和相关的理论解释两个方面对时距估计干扰效应进行了剖析 ,未来的研究应以分段 /综合模型为基础进行探讨 ,时距加工的认知神经研究促进了人们对时间信息加工实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75.
认识活动“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 ,是由自身内在矛盾推动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须通过制约和影响认识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实现。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内在逻辑线索 ,是认识活动由其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起点经中介条件向真理性认识结论辩证运动、系统演进的过程。为逻辑分析的需要 ,我们将这样的过程称之为一个“认识单元”。作为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逻辑起点的认识角度及其丰富的内在规定性 ,在理论形态内在角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6.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与实践双重关系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规律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论是一个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建构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内容应围绕着认识的基本规律展开,将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的阐述统一起来;其结构形式应将"规律"和"范畴"统一起来.本文提出了一个围绕认识基本规律展开的认识规律与认识方法论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7.
“语言游戏”这个概念由维特根斯坦提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了语言活动的意义,旨在通过语言的使用过程研究语言。他的根本主张是不要把语言看作孤立静止的描述符号,而要看作体现生活的动态人类活动。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篇章理解应该被视作一种建设性和持续性的活动,而决不仅仅是将篇章所包含的信息传输进听者大脑中的简单过程。篇章理解是根据内容、观点和场景的种种关系对接收到的篇章作出系统阐释的过程。文章结合认知语境有关理论,探讨了以“语言游戏”观为指导的篇章理解模型。在应用部分,作者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对策,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78.
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们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认知事物的过程。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人体动作的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新概念的基本方式之一。基于这种认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英语中有关人体动作的一些基本动词如run,walk,sit,stand,touch等进行分析,探讨了人体动作词隐喻化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79.
Adolescents’ social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ocial world is often inaccurate and biased. Focusing on peer group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ccurately identify their own and others’ peer groups.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with a sample of 1481 seventh- and tenth-grade Chinese students who are embedded with 346 peer groups. Overall, females and older students had more accurate perceptions. In addition, lower self-esteem, higher indegree centrality, and lower betweenness centrality in the friendship network predicted more accurate perception of one’s own groups, whereas high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ower betweenness centrality in the friendship network predicted more accurate perception of others’ group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ait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cogni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0.
语篇连贯是指一段话语或某个语篇的不同部分在意义上的联系.认知参照点、原型范畴、概念隐喻等认知理论对语篇连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语篇连贯不仅靠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获得,更靠心理上的连贯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