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72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11篇
理论方法论   112篇
综合类   927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643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互"字每可用如"亟"字的现象,推测在<天下>篇较原始的本子中此三字本作"互无有","亙"本应读为"极",但被后人误读为"恒"(已有学者指出,<庄子·天地>篇中就有"未始有极"被误读为"未始有恒"之例).上博简<互先>篇的"亙"字亦应读为"极".此篇首句为"亙(极)先无有","极先"与"太始"、"太初"同意,在篇中还被简称为"极".<天下>篇的"极无有"即是<亙先>篇的"极先无有",与<庄子·天地>所说的"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同意.  相似文献   
82.
83.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华文明成为人类惟一一条没有断流现象的文化中功不可没。以人文精神为本质性规定的儒家文化,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追求的则是一种属人的存在方式和人性的提升。《孟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最能集中体现儒家的这种人文精神,然而,世人对此尚少有专论。在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亘古话题的同时,从《孟子》人文精神的人性特征、人本特征、人文特征和人道特征四个方面解读“人之为人”的本真和内涵,认为“仁义”是现代教育寻求的价值核心,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则是现时代背景下主体性人格所应具有的整体精神。  相似文献   
84.
铁凝《笨花》叙述与表达,以第三人称和“第三性”为叙事视角,从生活化叙事结构和意象叙事系统中,探测人性结构的大美,并以结实、简朴、准确、温润的叙事语言完成小说“辐射法”和“嵌入法”的叙事行为,从而形成作品冲淡温润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85.
庄子以整体象征、浪漫而荒诞的寓言言说,驰骋想象,自铸新词,运用典型与意象,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新文体——自恣适己、仪态万方的“庄周体”。这显示了庄子文学意识的先觉、文学创造精神的崛起与文体的自觉。鲁迅称《庄子》一书“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正是就其文学的发现与文体的创造及其在汉文学史的创造性贡献而言。  相似文献   
86.
本文参考《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全书以及前人有关著述,对《论语》“有耻且格”之“格”进行了新的解释,指出“格”有“安”义。  相似文献   
87.
相等性原理与《易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如果深入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分类”与“类比”现象的本质,就会发现人类在“分类—类比—抽象”认知活动中所依赖的“相等性原理”与“不等性原理”。它对在深层结构中揭示《易经》“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1964年3月25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在参议院发表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旧神话与新现实》的著名长篇演讲,目的是激励美国公众自由思考和讨论美国僵硬过时的对华政策,进而推动国内对华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并且建议美国在对华政策中增加灵活性。  相似文献   
89.
《洛丽塔》通过其主题的多意性,主人公之间的象征式的结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与否定,自我指涉和自我相悖式的情节与结构,机智幽默而多意的语言等,体现了一种后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90.
在《诗经》中,比喻和借代是运用得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其作用十分重要而值得注意。本文主要论述了比喻、借代在创造新词,提高《诗经》的表达效果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