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1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62篇
管理学   3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4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974篇
理论方法论   281篇
综合类   4042篇
社会学   119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410篇
  2004年   366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船山认为,人不仅是“天地之心”,自然的“主持者”,还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历史具有意义的象征.在历史中“君相”固然可以“相天造命”,而“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历史是人参天化育的过程.一方面,人创造了历史;另一方面,历史也创造了人.可以说“相天造命”论集中体现了王船山历史哲学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992.
回眸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将这百年哲学史划分为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三四十年代、50年代后、80年代以来等5个阶段,分别概述其主要成就,对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和每个时期的基本特征,做了勾要提玄的简洁说明。  相似文献   
993.
提倡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的哲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思考的精神本质是为了追求真理 ,是以追求真理为其动力和灵魂的。建构培养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的大教育环境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精神的创新人才 ,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4.
从哲学、史学、军事以及经济思想等四个方面,对于近20年来的魏源思想研究成果与状况,分别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回顾。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根据学界和教材编者历来对鲁迅诗《自嘲》注释的欠妥,着重对诗中的“千夫”、“孺子”两词进行辨析,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主要探讨了唯意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古希腊哲学观,认为其核心是对柏拉图主义的神的否定和对赫拉克里特等无神论哲学传统的人的肯定。在此基础上,论文最后分析了唯意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古希腊哲学观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道教哲学则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和思想基础。本文从玄道本体论、形神人体论和类比方法论三个方面 ,论证了道教哲学“寓道于术”的特点 ,指出道教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修炼长生之道的实践哲学。这一哲学虽然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秘色彩 ,但它的重生思想和实践精神却启迪人们去努力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 ,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哲学的深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交往理论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交往与人的主体性、交往与人的个性、交往与人的社会性、交往与人的发展、交往与人的解放五个方面深入揭示了交往范畴的人学蕴涵  相似文献   
999.
文章综合分析了冯友兰在各个时期的理论,对其新理学的内容进行了新的界定,并对这一哲学体系进行了一些新的论证。对廖平之学做了初步介绍,提醒人们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册和下册中某些观点的不同,冯友兰其实是以廖平之学而非康有为之学做为“经学时代”下限的。文章还尝试对冯友兰建国以后复杂混乱甚至自相矛盾的哲学思想进行初步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000.
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方式的统领作用.从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独创性等方面,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