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扶桑》与当代小说叙事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歌苓的《扶桑》较为天然地保有当代小说叙事的各种新因素:不确定的限制视角与全知叙事叙述意识的切入,情态模式,故事和描写的回归,诗化的语言和意义的附载等等,由此显示了当代小说发展的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52.
杨曾文 《唐都学刊》2007,23(6):61-62
《鉴真东渡》是中国有电视以来第一部从正面反映真实的佛教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的意义之所以重大在于鉴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人物,且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这也是党和政府对宗教的认识和政策发生重大改进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53.
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勾勒出扶桑由树木到地名乃至国家名称的演进历程,并对扶桑问题学术研究史做了全面的回顾,指出了目前学术界所存在的两种重要观点美洲说和亚洲说的不足。作者认为《梁书》扶桑国纪事内容具有浓厚的传说色彩,许多证据都指向这样一个结论,即扶桑国很可能是慧深将扶桑传说和高句丽国情结合起来凭空杜撰出来的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54.
许凤仪 《唐都学刊》2007,23(4):55-58
唐代扬州为全国第一大都市,著名国际通商口岸,全国和东南亚物资集散地。经济繁荣,物产丰盛;商贾云集,百货丰足;水运发达,造船业兴盛;手工业发达,工匠如云;佛教兴盛,高僧辈出;文人荟萃,文化昌盛,为鉴真东渡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5.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凸显着帝国站在东方主义立场上对华人的"凝视",通过带有巨大权力意味的凝视,被凝视者被塑造成了他者。该文结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探讨严歌苓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女性化,甚至是妖魔化书写进行的逆写。小说中的妓女扶桑在凝视下保持着一贯的笑脸,这笑脸构成的"反凝视"影射出美国白人对华裔移民粗暴的种族歧视和灭绝政策,以及被扶桑神秘的东方色彩迷恋一生的白人克里斯对种族问题的良心叩问。围绕着妓女扶桑的爱与婚姻,严歌苓的小说打破了西方意欲凸显自身强大而东方弱小构建起来的东方主义话语,赋予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华人以言说的机会,并且书写着真正意义上的东方。  相似文献   
56.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令人着迷,并非因为小说故事本身,而是由该小说的叙事艺术造就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第三人称为主、第一和第二人称为辅的多种人称复合叙事;蒙太奇式叙事———场面拼接叙述和特写镜头式叙事;以刻意多次暴露创作痕迹的元叙事追求历史化叙事。  相似文献   
57.
以石川忠久为中心的全日本汉诗联盟之成立,实现了日本当代汉诗界力量的总集结.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日本的当代汉诗多表现追慕传统的风雅情调,在创作上存在内容题材陈旧、语言依赖日语训读、知识背景狭窄以及体裁单一等欠缺,同时面临在年轻人中的推广及培养人才的课题.扩大同中国诗词界的交流,是帮助日本汉诗获得发展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8.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可谓源远流长。《儒增》记述道:公元前2世纪左右.我国长江下游流域的水稻和农耕技术。就是经朝鲜半岛东渡日本,在九州大地传播应用的。“长江下游”其实指的就是吴地。吴地贯江涉海,海外交通十分便利。古代吴人占据着涉海的地理优势,又擅长“驾舟习水”为什么不直航日本,而要迂回朝鲜半岛昵?著名兽医、日侨中岛正男先生考证认为,他们的祖上是东渡的孙吴水军的后裔.他们的家谱记载:中国西晋灭吴时,其祖上是孙吴水军里的下级军官。  相似文献   
59.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往的理论研究仅限于其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紫式部的中国情结》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进行探讨 ,分析《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关系。紫式部是一位对中国怀有美好感情的日本女作家。她对中国的真挚情感凝聚成这部流芳百世的杰作。它的出现汲取了中日两国的文化精华 ,并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60.
虹影和严歌苓在她们各自的代表小说<英国情人>和<扶桑>的故事讲述中,偏离西方惯有的文化救赎意义上的爱情故事模式,以拯救/被救赎关系的置换机制,描绘出东方之对于西方的文化征服图式.同时在叙事技巧上都采用一种反照、视角转换的方式,营造出充满文化寓意的跨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