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西方学术传统对群体政治心理问题的关注历史悠久,但直到19世纪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政治心理学.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并且主要是一种思辨研究;随后,实验方法进入群体政治心理研究,研究重点转向小型群体问题,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中,“去个体化”、“服从权威”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兴趣点;“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是小群体政治心理和群体决策心理中的最受关注的问题,这些现象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2.
文章首先阐述了个体性与个体化的概念,并进一步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威主义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其次,通过对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导致个体化趋势产生的因素——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导致的传统家庭结构与父权制家庭模式的变化——的讨论,提出中国现代的个体化趋势不仅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背离,同时更是一种对权威主义价值观的背离,即中国现代的个体化趋势并非是一种单向度的背离过程。最后,文章尝试提出对中国现代个体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可能的概念操作化方法。  相似文献   
7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是有深层原因与一般规律的,文章对看似"利益无关"的个体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性解释,以及对相关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展开述评,并提出了依据动力来源、出口和动力强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分类的标准,提供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有益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4.
王伟在《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2期撰文《再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向外转"》(以下简称"王文"),就我对张光芒发表在《文艺争鸣》2012年第2期上《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向外转"》(以下简称"张文")商榷问题进行了反驳,认为我对张文存在着误读和扭曲。通读全文,笔者认为王文在文学理解上存在着诸多"非文学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时代、文学批评与理论建构等问题上,从而对我所主张的"个体化世界建构"观点充满了误解。  相似文献   
75.
现代社会, 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个体化社会中,人际关系尤其是熟人关系已退缩到传统家庭的狭窄场域中。社会关系中“他—我”分明,“咱们”日显矫情,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出离散性的状态。 然而,与传统决裂的个体必须建立自己与社会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才能造就自己。由于个体化社会面临各种风险的冲击,导致个体化的人容易产生“非替代性焦虑”,这正给个体化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潜在的动力,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暧昧”的基础。通过对个体化社会人际关系的适应分析来解读冷漠化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建,并由此提出个体化社会熟人关系回归的可能性及其模式。  相似文献   
76.
现代风险社会的来临促进了人们风险意识的发展,用"风险"概念来描述和分析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构成了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石。全面、深刻地把握现代风险的本质、扩张及其分配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风险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77.
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泛滥。迷信伪科学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的泛滥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心灵的解放是破除迷信和伪科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8.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看作是人的普遍存在,而人的德性力量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部分、一种展显、一份拥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德性力量具有存在论意义,它包括德性力量成为人的普遍存在的自我肯定形式和人的德性的个体化。马克思又注意到了人的德性力量在“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中的存在论意蕴。  相似文献   
79.
高等教育只有提高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方能生存下去并不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则是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主体性人格有两个重要特征:非理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个体化与社会化的高度统一。文章还提出了关于如何培养这种人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80.
从《中国式离婚》看婚姻伦理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说《中国式离婚》所引发的对于现代婚姻伦理的审视中,可以看到现代婚姻在走向纯个体化行为的同时,又与市场消费化趋向之间的内在悖论,以及现代婚姻伦理的消解与重构的深度内涵,以揭示婚姻伦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