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人是近代西方哲学阐释的主题,从经验视角确立个体性原则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从经验视角关怀人的端绪;霍布斯认为在经验基础上设立社会契约,是个体自由与权力之最佳实现方式;休谟认为对人的研究是一切科学之根底,从源流上确立了个体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32.
评论家和作者对《变形记》认识的差异,是因为二者处于不同的认知层面,而就其所具有的多层意蕴来看,至少有两层值得关注:从表层看,即评论家们普遍认识到的作品的意识形态含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劳动的异化及其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以及对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的揭露。然而作品的潜在含义,也就是作者本人所看重的深层意义却被接受者忽视了,而这恰恰是该作的潜在主题。  相似文献   
33.
组成人性的任何要素都具有个体性、群体性及类性。个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及类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分别就是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及类人性与其他物类性之间的关系。个体性、群体性及类性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存在互相平衡与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启发下,本文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体性与个体性的发生以及互相扬弃的辩证运动,论证了劳动社会主义制度是总体、个体辩证统一的制度.  相似文献   
35.
"本质"最早在亚里士多德的用语中就包含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普通的东西"("共相"),一是指"个体的东西"("这个")。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片面地认为,"本质"就是指"普通的东西"。但实际上,"普通的东西"并不能涵盖亚里士多德对"本质"的界定和表述:本质是使一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本质"的深层含义应是"个体性"。本文通过对西方一些相关思想观点的分析和文化现实的考察,得出结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待事物的两种态度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重普遍性规律的追求,后者重个体性的人生价值意义的追求。从自然物到文化物是一个由以普遍性为本质到以个体性为本质的转化过程。作者主张,在人文社会领域应该强调的是:在尊重和发扬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和而不同"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36.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37.
38.
郭象虽然没有提出"个体性"与"主体性"的概念,但在其哲学思想中却存在着"个体性"与"主体性"的矛盾问题,本文试图揭示郭象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其在郭象哲学中的重要意义。郭象一方面在"有物之域"确立"个体性"及其价值;另一方面又将人的"主体性"看作是"个体性"价值实现的内在根据。因此,郭象所实现的"逍遥"就是作为"主体性"的人重新确立自己"个体性"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39.
道德承担的主体是个人的;教育亦应该成为道德的调节方式;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行为,还应包括言语,是对"言行"的评价。因此,道德的定义应是: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是调整个人的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权力性言行规范的总和。它以教育、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  相似文献   
40.
当今的文学批评出现了消解社会责任及淡化意识形态的失范现象,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复合体,文学批评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