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2.
在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喷火兽母题大为兴盛,这当属西来佛教故事母题。丝绸之路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国家影响了由印度至华夏中原的佛经传译,给佛经文学注入了一些不可小视的游牧民族因子,而其中以马崇拜为代表的怪兽崇拜即是如此。对火器的热衷,也使得清代小说中的异兽喷火描写成为一种虚拟想象的心理补偿。清代小说家由于实战经验和军事常识的不足,使其在营构文学世界时只好在佛经故事的宝库中搬取材料,从而构成了通俗小说中的喷火兽意象的书写。  相似文献   
43.
朱亮 《中华魂》2012,(10):57-58
1961年12月3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进行谈判来缔结一个新协定以代替1954年"中印协定"的建议。印度政府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双边边界问题为谈判之先决条件,事实上拒绝中国政府的建议,致使该协定期满后自动失效。协定失效后,中印双方围绕印度驻西藏商务代理处的撤离问题进行了反复而艰苦的外交交涉。最终,印度商务代理处撤离西藏。以此为标志,中国彻底清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印度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全部特权,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统一。  相似文献   
44.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原因的解释,采用劳动增进型生产函数对1980年以来中国和印度的产出进行分解,分阶段考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两国产出的贡献程度,指出两国经济增长率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全要素生产率,而这一差异又与中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5.
中印共同崛起的大背景下,探究印度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尤为必要。通过皮尤"全球态度调查"项目的数据可见印度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呈现"负面"态势。究其原因,在个人层面,印度公众对中国的无知与冷漠以及某些媒体记者对中国的歪曲报道直接造成这一结果;在国家层面,中印之间在边界争端、西藏问题、中印巴和中美印这四个关键议题上存在分歧,而这些敏感的议题又通过媒体的肆意渲染而影响印度公众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印度公众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源于中印之间存在的"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46.
中印边界冲突对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试图借此力促印巴和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中印边界冲突推动了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巴关系的迅速发展则使巴基斯坦的立场更加坚决;印度因此进一步靠拢苏联,获得苏联强有力支持的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更加强硬。印巴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47.
从1958年开始,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在国际领域的友好合作也遇到了麻烦。1959年初,中印纠葛因西藏问题引起,苏联支持中国的西藏政策,但回避了对印度的指责。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莫斯科采取了中立态度,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试图说服中共放弃激进政策,融入缓和进程。毛泽东对苏美亲近早有怀疑,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会谈不欢而散。尽管事后中苏都意识到彼此团结友好的重要性,但1959年10月中印边界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而毛泽东则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中苏矛盾表现在中印冲突问题上,其实质却是对苏联与美国接近及缓和政策有不同认识和立场。于是,中苏几乎同时做出决定,公开发表各自对于革命、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苏分歧由此公开化。  相似文献   
48.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两国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得到成长,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纷纷选择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然而中印两国却在对外投资的数量、投资区位和投资产业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通过比较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并从宏观(国家政策、区位选择)、中观(产业选择)和微观(投资主体)三个角度来解析中印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产生差别的原因,希望能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9.
在GATS框架下,印度服务贸易的开放水平逐步加深,已明显超越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商业存在"的限制是其服务贸易的核心壁垒,同时对"自然人流动"保留充分的政策自由权。在RTAs体系下,印度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呈"GATS+"特征且集中于"商业"、"通讯"、"金融"及"运输"部门,区域贸易协定伙伴选择与其"东向政策"目标国契合且主要为"南北型"区域服务贸易安排。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中印自贸区服务优先开放部门以及开放机制设计进行了研判。  相似文献   
50.
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与效应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人们将视线更多地关注于中国和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与潜力之时,两国其实已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悄然起步,不仅增长迅猛,而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本文从投资规模、投资主体、投资行业、投资区位、投资方式和投资绩效与收益方面对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然后在实证分析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印度经验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