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抗战爆发之后,食货派的学术活动大致经过了中辍、重振及终结的历程。他们虽利用劫余的资料进行研究,但缺少极具影响力的著述。食货派秉持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旨趣,创办南京《中央日报·食货周刊》,重建食货学会,恢复学术活动,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食货派的事功精神缺乏革命性,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刊落在自己的学术视野之外,理论构建明显薄弱,逐渐丧失了个性和生气,其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因之顿然减色,史学成就也大不如前。  相似文献   
22.
在中国新闻史上,国民党党报虽然伴随当时国民党的失败而最终走向终结,但其重要的历史地住却不容忽视。其中,《中央日报》作为当时最接近国民党中央和蒋介石的国民党党报则显得更为典型。本文即通过对国民党为何创办党报、由《中央日报》所体现出的宣传策略的转变,以及抗战时期国民党报人如何对《中央日报》进行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当时“政党、政权、党报”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3.
马星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理论家和国民党党报负责人。他在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社社长前后,发表了许多新闻学论文,特别是1942年代表中国新闻学会执笔起草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闻伦理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许多新颖深刻的见解和主张,认为记者的事业理想要因时而变;记者的责任与使命是真真实实地报道新闻,公公正正地伸张正义,诚诚恳恳地为读者服务;为了履行好自己的职业责任,记者要有不畏威胁、不为利诱和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他的新闻伦理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观、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伦理观和中国传统史家道德三者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24.
李恒俊 《金陵瞭望》2006,(14):59-60
中央日报》在大陆一共存在了23年,其中有15年是在南京出版发行的。南京不仅见证了《中央日报》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它最后的离去。这份身份特殊的报纸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沧桑和国家命运也无时无刻不和南京这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5.
王炳毅 《金陵瞭望》2006,(14):61-62
南京人潘宜之成为《中央日报》首任社长 《中央日报》在上海正式创刊时.潘宜之成了其首任社长。祖籍湖北广济的潘宜之,是个集“功过毁誉”于一身的复杂的民国人物,1892年出生于南京,原名潘祖义。他酷爱学习,很有些文史功底.也写得一手好字,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与陈诚、泰德纯、李宗仁等是校友。  相似文献   
26.
林耀国 《领导文萃》2008,(3):105-109
1948年11月14日,笼罩在深秋寒意中的南京城里,无数人又惊又疑地读着当天的《中央日报》,上面以三栏长题刊载了一条新闻:  相似文献   
27.
1948年4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了一张蒋介石在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主持召开会议的照片。照片上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中央,主席台后排右侧,与蒋介石仅两人之隔的一张小条桌上,一男一女两位速记员,正埋头将蒋介石的话变成一个个速记符号。靠蒋介石近些的那位年轻女速记员,就是抗战期间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被我们今天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沈安娜。  相似文献   
28.
1929年3月至1930年4月,《中央日报》对"南京中山路拆迁补偿"的相关报道超过50次,平均每周均有关于中山路问题的报道。以传播学的"议程设置"为理论工具,完成"南京中山路拆迁补偿纠纷"的史实拼图。在以史为鉴的传统历史维度之外,从一个侧面寻觅国民政府年年调控物价却始终无法控制物价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