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208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85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哈迎飞 《东南学术》2001,(6):163-168
“中庸”观是周作人思想中一个最复杂也最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 ,由于周作人的“中庸”观是与“无信”即反本体的“空”观思想相连的 ,因此 ,它不仅在本质上与相信存在终级本体的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不同 ,而且内在地包含着冲破封建独断论束缚的革命内容 ,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中庸》开始得到二程等理学家的重视,他们开始借助《中庸》来建构和完善儒家的道德心性学说。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们不但对《中庸》给予极高的肯定和表彰,而且对之进行诠释,为《中庸》地位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由此也直接奠定了《中庸》在经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33.
为振兴儒学,唐代儒家学者李翱以儒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儒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著<复性书>三篇.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4.
企业社儒家文化影响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已经不仅仅拘于文字的形式,而是找到了更普及的传播形势: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深深的刻在人们的思想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和整体价值取向,甚至在人们没有到读书写字的年龄,它就已经通过父母和亲友产生作用。本文以儒家文化下中国国民的行为方式为切入点,展开讨论。行为方式主要选取两个代表性的事例——隐藏事例和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35.
亚里斯多德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政治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作为奴隶主阶层的代言人,对于政体的分类和政体的维续,亚里斯多德主张采用共和制政体来平衡奴隶制国家的阶级矛盾。事实证明,他的这种类似于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和态度是行不通的,也达不到其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36.
天问子 《老年人》2008,(8):38-39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百般褒奖宣扬,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相似文献   
37.
论中庸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作为“至德”。中庸,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与中和之意。“中和”,是中庸的精髓。从伦理学层面看,中庸,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和境界;在道德行为上,坚持“过犹不及”的理性精神;在道德选择上,发挥“随时而中”的权变智慧;在道德规范上,坚持“兼德而至”的辨证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38.
《国语集解》以三国韦昭注本为基础,汇集有清一代众家之长,近乎善本。然而犹有疏漏可议之处,本文就《国语集解》注释可议者十处予以辨证。  相似文献   
39.
孔子养生思想的历史文化解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是人们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激烈竞争调整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人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树立健康的身心观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论语》等原典的研究,发现孔子有践履中庸,心平气和;言说天命,调整心理;面对困境,心常坦然;饮食习惯,讲究卫生等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思想受到历代医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视,究其原因就在于孔子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的理想境界。孔子的养生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0.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