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07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865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唐代佛教雕塑与罗马式、哥特式雕塑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永强 《天府新论》2008,(4):152-154
作为宗教造像学和中西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雕塑和基督教雕塑不仅分别反映了中西宗教文化的特点,也综合性地提供了中西文化及中西传统审美心理的象征.本文从宗教性与世俗性、象征性与写实性、阳刚美与阴柔美等不同层面,以历史的观点,运用艺术比较学方法,论述了唐代佛教雕塑与基督教罗马式、哥特式雕塑在美学上的异同及其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102.
宗白华先生从中西画法的不同总结出中西空间意识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空间意识与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哲学观、文化心理的密切关系,显示了其美学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关怀。宗先生关于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3.
“中体西用”在历史上主要是作为一种新文化观而出现的,其实质在于突破“夷夏之辨”的束缚、重新定位中西文化,重心在于引进西学。这一特点使“中体西用”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内在的活力,处于动态演化之中。论者对西学之“本”的积极探讨,使“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终于导致了“中体西用”这一论式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4.
中西传统教育思想对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文章拟从中西对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认识方面,分析比较两种教育思想观念的历史成因及其偏失,以期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对人的全面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5.
为了准确地体认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性质,研究其发展的最高境界明末清初的民本思潮就更有价值和意义,选取该时期的民本思想集大成者王船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本还原和中西比较的分析方法,得出民本思想即使发展到极致,其思想动力仍来自于传统,其认识与民主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终究未能进入"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106.
邓晓芒 《云梦学刊》2008,29(3):157-160
1987年,我和易中天合作完成了一部三十五万字的书,取名叫《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1989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7.
自中国哲学进入近现代的自我转型期以来,特别是谋求其在本土的自主地位与国际性的世界化的时候,其超语言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有人梦想着在"语言分析"中解决中国哲学的一切问题,愈加暴露出中国哲学在现代化与世界化过程中的两难抉择与尴尬处境.如何使人从语言之外了解中国哲学的言外之意,此道正需探讨.从茶道建立世界性或国际性的中国哲学的"一期一会",是一条以审美经验和亲身体证的方式进入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绿色通道",它很可能成为中西方哲学或世界哲学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对话"或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08.
由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所决定,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成为世界性的了"。郭沫若的代表诗集《女神》等,便是袒露"世界故乡情结"的佳构,其内涵主要包括:眷恋中国"第一故乡",热爱日本"第二故乡",讴歌世界"大同故乡"。这样的世界乡情诗,在加速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今天,更有其强烈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9.
长期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在其小说中着重表现了中国移民的母体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对峙,文化身分与文化认同的问题存在或产生于居美华人与其他族群的冲突,以及居美华人自身男女之间、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对峙、冲突和矛盾中。但每部小说以母女和解为结局,不仅反映了作家对文化多元化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还表达了她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0.
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前期,中西贸易就其参与者、商品的规模、结构等方面来看,都经历了相当大的改变.这期间,1780-1800年的变化尤为显著.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西贸易中渐渐取得无与伦比的地位,欧洲大陆的诸多公司则逐渐退出;在"折抵法案"出台后,中国进出口商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美国对华贸易日见繁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