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07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867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东西方文化不同,数字文化观亦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探讨了东西方数字文化观的差异性,并对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进行了归纳。指出只有重视这种差异性并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才能使数字在英汉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不致丧失本意,从而进行有效的文化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以西学东渐中的容闳为背景,在20世纪中国作家寻求与西方现代文明沟通的整体联系中,分析费孝通访外散文作为文化“标本”的意义与价值,探讨一代知识分子走向世界时的“立场”和“心情”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3.
出生于苏州的现代著名海派画家陶冷月,在本世纪20年代初熔中西画法于一炉,以“新中国画”震惊画坛,和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成为中西融合派先行者,为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绘画美学角度,分析陶冷月的艺术创新过程和艺术审美特征,说明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4.
2017年,中国文学理论可谓在“破旧”与“立新”中迎接着新时代的来临:一方面是辨明和破除中西二元对立观念、强制阐释等壁垒,一方面是呼吁和践行在对话中发展文论与文化,提出公共阐释的理论框架。同时,弘扬传统美学精神、发掘古代文论资源,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多元视角研究文学,也使中国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植根于开阔的学术沃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坚信当代中国文化的本位价值,坚信传统文化的根源价值,坚信外来文化的对话价值,以开放多元的理论品格,建构新时代的中国文论。  相似文献   
25.
现存多篇对于稗治文的研究中,多以其在华活动为线索推进。少数以人物本身为线索推进的研究中,如《美国来华传教士第一人》《稗治文:鸦片战争的舆论鼓噪者》等,均以单面身份认知稗治文。而历史中的稗治文是一个全能、多面式的人物,故本文将通过研究稗治文的多面身份,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稗治文。本文将通过中、美不同视角研究稗治文在来华前后不同时期、中国的不同地点、中美冲突时代背景下的多面身份。本文认为,稗治文是一个以西方价值体系为根本,兼受东方价值观念影响的复杂、矛盾、多面的时代人物。  相似文献   
26.
中西古典解释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言说范式表现出诸多差异:中国解经者在恪守文本"原意"的同时,并不排斥在理论上发经典之微言大义,西方解释学者对于经典的解释限度则有着严格的自觉意识;中国学者认为解释对象与解释主体无法分开,本体是一种自我呈现,而西方学者将解释对象看作一种客观的实有,需要解释主体去探究其真实;中国的解释学以汉字字形作为考据中心,以形义的统一为线索,注重现实人生,倾向政治伦理教化;西方解释学以语音为考证的核心,侧重语法的分析,着重阐释上帝的神意与理性的逻各斯之关系,宗教神学色彩浓重,且强调"圣灵感动",等等。这些差异的形成源于二者所处不同历史文化与学术背景等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27.
四百多年前的中国,徐光启是为数不多的洞悉世界局势大格局的士大夫之一,能够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敢于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可以说徐光启是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徐光启身体力行,与利玛窦等欧洲学者如切如磋,融合会通,更确切地说,他是"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  相似文献   
28.
魏京京 《人才瞭望》2016,(16):202-203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忽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而导致辞不达意.基于此,通过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分析中国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具体原因,并以雅思学术类大作文写作为实例,探讨西式思维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中西思维差异意识、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9.
秋(国画)     
画家寄情水墨花鸟,兼工带写,中西结合,遗貌取神,丹粉略施,淡墨湿笔,别有生动;重彩叠搽,密不透风,艳而不俗,绚而不烂。尽管幅内满溢少间隙,画中却空蒙有暇闲。那奔放中的含蓄、飘逸中的矜持、陶然中的忧郁、沉湎中的镇静更是不易,画中  相似文献   
30.
杨季行 《现代妇女》2014,(4):307-307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中西婚礼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当代中国婚礼增添许多西方文化的元素。本文着重分析中西方婚礼文化存在的差异,以及导致其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