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07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865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中国古代怨情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怨情说出自儒家文论,因此同西方文论相比较,怨情说具有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特征,是中国特有的"礼"文化及其美学的产物。但同正统的儒家文论相比,怨情说又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学内涵。怨情说比较淡化理性对感情的控制作用,强调文学应给予感情必要的宣泄渠道。怨情说对中国历代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2.
吴趼人文化观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趼人文化观的构成是多层面的 ,从其发生和发展来看 ,它以体认“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为起点 ,以接受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的思想为中介 ,在吸收和批判西方文化思想的过程中 ,表现出对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在探索中国未来的道路时 ,其文化观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各种思想的交锋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是其小说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3.
李文先 《现代交际》2013,(12):63-63
中国画是我国国粹,历史悠久,为东方绘画的主流,教学中通过中西绘画形式美鲜明特色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正确地评价和看待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84.
《理学谵言》是汤用彤在民国初期发表的一篇关于儒家文化的论文。汤用彤在文中详细阐述了朱子学和阳明学尤其是朱子学在拯救国家民族危机、提升国人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理学谵言》反映了汤用彤对朱子学的推崇及会和朱王的倾向,并体现出汤用彤早期的文化观。青年汤用彤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倡导文化救国,另一方面抨击西方文明的没落,充分体现了汤先生早期的爱国热忱、忧惠意识和他志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感,彰显了汤用彤当时现代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85.
在现存的关于文化批评的专论中,金斯利很少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来研究。更令人遗憾的是,他还多次被划入"非利士人"——即阿诺德当年称作"与文化为敌者"的范畴。事实上,"非利士人"所崇尚的,恰恰是金斯利所反对的,这种对立的根本缘由可以从金斯利的文化思想中找到。金斯利是著名的社会改革家,不过,在改革的起点问题上,他所持的观点与当时的大多数改革家不同。他始终抱有一个信念,即改革始于心灵。这一信念构成了他的总体文化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86.
胡适与陈序经文化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以后,西化与守旧的斗争转换为全盘西化与折衷调和的斗争,两个激进的西化论学者胡适与陈序经站在了斗争的第一线。由于他们的认识方法不同,个人经历有异,他们的全盘西化论在意义上并非一回事。  相似文献   
87.
浅论中西诗歌中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待死亡,中西诗歌中表现出的心态迥然相异。中国诗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生观基本上是入世的,力求在今世创一番事业,效忠君主,对死后情景不感兴趣,因而生离死别的主题常用来入诗;西方人则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能赎去原罪,死后升入天堂,与主在一起才是真正和永久的幸福,因而对死亡怀抱豁达和向往的态度,是植根于他们心底的哲学,多表现在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88.
曹顺庆  王超 《中州学刊》2008,1(2):227-234
"五四"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进行的,具体而言,主要经历了.学科化"、"体系化"、"范畴化"三条西化之路.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必须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承认中国文论较之西方诗学的异质性和话语独立性,避免"以西释中"或"以中注西"的倾向;第二,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个命题中进入"古今对话"的现代阐释性理论视域;第三,在"古今融会"的同时进行"中西化合".以中国文论的话语规则为本,融和或化用西方的理论资源,最终达到中西跨文明对话语境下的"中国化"研究.在承认中西方文论异质性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跨文明对话,中西文论思想的交流、互补和超越,最终达到"中西化合"的无垠之境  相似文献   
89.
汗血马、中西交流与豪侠英雄气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血马流血,是马的体内寄生虫所致,又说是因毛皮上的红色斑痕所致。改良马种,是农耕民族以西北游牧民族为参照进行的持久努力,往往期盼“宝马龙种”的“惯常思路”。汗血宝马的咏叹,是注目外域、试图把主体意识推展到人马相通互助的抒情模式,有一种豪气奔涌的博大情怀在外射。其往往牵连着西北草原文化的风光,表现了唐人一种容受外来文化的开阔视野和胸襟。义马救主的叙事思路,来自中古汉译佛经。  相似文献   
90.
在全球化语境中,对话是美学重建与超越之路.中西文化的美学对话并非不可能.中西美学形态的互补性、文化不可通约的相对性、共同的时代课题、相同的学术旨归、美学语言境域的开放性、中西交流的实践经验、美学互斥性张力对种族中心主义的遏制与消解,使中西文化的关学对话具有了潜在的和现实的可能性.而中西美学对话的关键是对话者的学术姿态,对话双方必须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