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舜对瞽瞍杀人事件的应对到底会不会凸显出儒家理论内涵的深度悖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从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儒家理论内部发现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2.
哲学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探究,其目的在于确证人自身,并以这种确证来开创人的合理的生存方式的可能性,使人的生命得以观照,价值得以澄明和彰显,最终融入真、善、美的至境。本文以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为视域,对哲学本源性情境作了历史性考察,揭示了哲学的属人性、为人性的根本特征,进而阐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43.
这两篇赋虽然也被《文选》所载,在班固赋中却多被冷落,评价也不高,远不如《两都赋》那样受重视、被推崇。其实,这两篇赋相当特殊,也很重要。班固在其《汉书·叙传》中特用以叙经历、言志趣,属于自叙传性质的言志之作,是研究班固为人不可缺少的生动材料。不仅如此,这两篇先后写于班固青年与中年阶段的赋,体现了班固创作的特征,是研究班固为文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44.
鲁迅与茅盾间的默契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韬 《南都学坛》2002,22(6):75-77
共同的早年经历 ,使得茅盾对鲁迅的文学思想产生了一种天然的默契。他们的一系列创作表明 ,对于被人群摧残的个人的移情 ,正是他们灵感的泉源之一。茅盾与鲁迅屡屡地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徘徊 ,绝望与希望的对抗在鲁迅与茅盾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组巨大的张力。把“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联系到他们对小品文的思考上 ,茅盾欣然表示了对鲁迅的赞同。在“直译”的问题上 ,茅盾不仅与鲁迅的立场完全一致 ,而且还对“直译”的内涵做出了颇精辟的解释  相似文献   
45.
能否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对人的职业生涯乃至社会分层有着重大影响。因为,从高等教育阶段起,就根据专业的划分重新进行社会分工,地域、户口等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也被冲破。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直接因素可分为两大类:高等教育的资源分布状况和高考招生政策,以及高中教育机会获得的延续性影响。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状况是指高等学校的地域分布、各种层次高校的分布状况,高考招生政策包括考试方法和标准、录取分数线的划定、考生资格的规定、收费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从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看待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状况。而高中教育机会获得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是从整个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由杨东平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显示: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影响普通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狭窄瓶颈。  相似文献   
46.
从审美价值方面就陈毅诗作《梅岭三章》和李清照诗作《生当为人杰》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作了比较和分析。既肯定了以项羽为代表的历史英雄人物和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历史贡献方面的一些共性 ,又着重指出了当身处逆境时 ,两种不同时代英雄人物之间在精神境界方面存在的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7.
何谓中国文化精神?对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笔者依据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三维,结合自身所学所思,对前贤的论述进行了梳理与归类,进一步明确了“天人合一”、“为人由二”、“省己求三”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希冀此论能在这个被全球化吞噬的“众神狂欢”时代,为国人带来一丝迷失后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8.
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识。它包括对人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  相似文献   
49.
孔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为强权折腰的人格和忠诚于自己的政治信仰的品质,贯穿于他一生的行事之中。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是紧张敌对、水火不容的,而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孔融的为人启蒙了后世文人的反抗、独立的意识。  相似文献   
50.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