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文拈出《乐记》的“心物关系”也就是艺术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作讨论对象。考察《乐记》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艺术创造;二、艺术接受;三、艺术再创造(表演艺术)中的主客体关系。本文的论述,就从这样的思想展开。  相似文献   
52.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贪欲及贪欲如何克制的问题就成为人类思想家永恒的话题.正如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家发现贪欲并非人类先天的身体"原罪"所致,而是后天的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那样,中国古代<礼记·乐记>作者亦得出了几乎同样的结论.故<礼记·乐记>不仅主张不是通过"祛身"而是通过"反身"而节欲,而且还从"人化"即"文化"的思想出发,把向一种审美化的身体的回归提到了人类文化的议事日程.由于这种回归基于中国式的阴阳和合的生命之美而非西方式的纯粹的意识之美,它有别于现代西方种种不无唯心化的"审美救赎"的思想,而为我们代表了一种极其深刻又不无切实的人类的"审美救赎"的理念.  相似文献   
53.
王祎 《云梦学刊》2010,31(6):66-69
今本《礼记.乐记》言心计三十处。共有内在心智,常情,心术品性,百姓的情感意愿所向四种内涵。《乐记》言心构建了"心-物"互动的"应感论",注重人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与之时代相近的孟子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二者在依心立言的其它方面却呈现出一些不同。其一,二者对于"欲"的态度不相同。其二,二者对于"诚和伪"的认识不同。其三,二者对于"觉"的理解不同。其四,二者对于"礼仪教化"的看法也不相同。基于这些,唐君毅称孟子之心为"性情心或德性心"。我们则概括《乐记》之心为"应感心或省察心"。思想之分异,正根源于人心所见之分异。  相似文献   
54.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经典著作。它以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基础,根据我国先秦时包括歌、舞在内的音乐艺术的实践,详尽而系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创作的目的,音乐的美育作用,音乐与政治、社会生活、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音乐审美的过程、方法等问题,在我国关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5.
乐记》是儒学的重要音乐典籍,具体探讨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及音乐的政治价值,其中包含的"乐教"思想也是儒家重要的教育理念。将"乐教"中丰富的德育和美育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补齐高校思政工作的短板,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12,32(4):39-42
乐记》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和文论史上,比之以前,的确有重要创新之处,有创造性开掘和拓展。其一是《乐记》最早或较早论述了"物感"说。其二是细化了"乐"的发生层次——由"声"发展到"音"再发展到"乐"。其三是论述了"乐"之"宜",即"乐"的个性特点、对象的个性特点、歌者的个性特点,既相互影响,又相互适宜。  相似文献   
57.
乐记》所言之"乐"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从深层次看,它是具有道德象征功能的文化形态。"乐"作为道德的象征载体,可以对个体人格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因这种道德内核,"乐"的价值得以提升,成为一种造就完善人格的重要修养途径;同时也备受君主、圣贤的推崇,被视作维持社会伦理秩序不可或缺的道德教化手段。  相似文献   
58.
先秦儒家乐论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荀子 · 乐论》与《礼记 · 乐记》最为典型.二者思想有承续关系,但在"乐"的性质与功能、"乐"与情感的关系、"乐"对君子人格的教化以及"礼""乐"关系等基本问题上存在微妙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出上古儒家乐论的演进及其路径,折射出西汉统治者在礼乐制度上对儒学的改造,以及儒家乐论逐步适应西汉王朝政治要求的努力.  相似文献   
59.
《礼记·乐记》所提出的"物至而人化物"这一命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这一命题的原初蕴含以及经学家的解释加以考察,可见出孔颖达氏理解的偏颇之处,也能够发掘出该命题的深刻意蕴。"人化物"所关注的是以礼来节制人的欲望,是从礼乐的相反相成来立论的,并进而考察人与物发生联系时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天人合一"、前"互主体性"的观念下来论述"物——人"关系的,与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脉相承。其合理内核与马克思"异化"的哲学命题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0.
现代人对“象德”的理解侧重作品功能论的方面,强调乐符合道德、体现道德;古人对“象德”的理解侧重接受功能论的方面,强调以乐为媒,民之行对君之德的法象,以象致德。其实,“象德”还有本体论和创作论的方面,前者强调乐就是“象德”,后者强调使德成象(使德外显为一系列符号)。由此,构成了一个以“象德”为核心的乐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