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7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8篇
人才学   30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17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955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在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加强乡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对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理论基础的最好检验,也是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寻求利用乡土文献资源促进教学的途径之一.这种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不但对古典文献学教学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及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张继的农村题材小说可分为三类 :四平村长系列小说、农村基层官场小说和乡村世情小说 ,阐释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期间 ,中国农村中的“变”与“恒” ,即其凸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3.
有组织的志愿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和私人的、非营利的或非政府的组织在全世界各地的建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全球性的结社革命浪潮给世界各国带来深远影响。对社会组织的爆发式增长,普  相似文献   
74.
阿雷恩·鲍尔德温认为,空间是事物和行动在“现实”或“表征”中的分布方法,边界的形成和运动的模式都是由文化产生的,并且成为文化建构的一部分。在小说《烟火漫卷》中,迟子建着重描绘了人的两类居住空间:城市史复杂的哈尔滨和民风淳朴的自然村落七码头,并借由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展现了文化与空间的互为生成关系。以哈尔滨为主体,以七码头为参照,作家一方面试图在时空的同一性中完成历史图块的拼合,进而锚定哈尔滨作为现代都市的文化位置,另一方面以去城市中心化的方式思考了乡土文化成为“现代化”要件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75.
张根义 《管理与财富》2008,(11):151-152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从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等方面结合有关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具体观点。  相似文献   
76.
中国现代小说有着大量的回忆乡土的作品,这也是现代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形态。回忆乡土有着复杂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对故乡的回忆是作家的根的追寻,在回忆故乡的小说中总有一种乌托邦般的牧歌情调,但是作家们也写出了故园乌托邦被现实挤碎的伤惋。另一方面它是作家们文化焦虑的一种表征,同时也是他们自我认同的努力。对故乡的回忆也是一个牧歌图式的建构与消解过程,在表现着现代作家对根的追寻与失落的同时,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表现了对牧歌般的中国形象的诗意寻找。  相似文献   
77.
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其宗旨是在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中,开设本地区乡土民间音乐教学,让学生系统学习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乡土民间歌曲、说唱、歌舞、戏曲、民族器乐等五大类音乐知识。  相似文献   
78.
中国的村治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经历了皇权统治下的村治模式、人民公社式的村治模式以及村民自治模式之后,我国的村治模式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跃.但是纵现这一演进的过程,我们看到唯有发轫于农民群众之中、植根于乡土社会之上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实现和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79.
宋襄公站在河边,看着楚国的大军过河。那是阴历十一月,两千六百年前那条名为泓水的河尚未封冻,他身边的谋臣看着敌军在冰冷的河水中艰难行进,急道:  相似文献   
80.
晏榕的短诗体现了审美想像的日常生活化:审美想像的主体总在现实中想像诗的世界,努力寻找诗的思维,力图突破语言常规.审美想像的日常生活化正是诗人的特质.思维方式上,晏榕的短诗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注重意象营造;语言上,晏榕的短诗追求陌生化效果,设喻上力求远取譬.晏榕的短诗呈现出一个有别于现实的有生气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