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6篇
  免费   572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649篇
劳动科学   69篇
民族学   401篇
人才学   109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1977篇
理论方法论   373篇
综合类   4484篇
社会学   534篇
统计学   131篇
  2024年   245篇
  2023年   942篇
  2022年   549篇
  2021年   759篇
  2020年   734篇
  2019年   664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89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构建乡村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推进乡村教育及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乡村教育质量监测是对乡村教育满足个人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程度进行测量、评价、反馈并进一步有效提升的活动,具有记录、评价、诊断、反馈、指导以及导向等功能,并体现出综合性、地区性、发展性和经验性的特点。乡村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由乡村外部和内部监测主体组成,监测乡村教育的规划、硬件和教学实施等内容,可运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科学方法、服务水平、队伍建设和搭建监测网等实践策略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992.
保障乡村弱势群体公平享受数字服务权益是值得研究的重点议题。研究以数字服务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对象、主体、内容、方式、保障五个维度出发,构建数字服务保障乡村弱势群体权益的发展路径。当前数字服务遵循服务弱势群体、政社企协同参与、个性化多元化服务、保障服务质量、发展性制度建设的实践逻辑,反映了数字服务提升数字素养、赋能技术交互、设计应用场景、协同多元主体、完善政策配套的内在机理。然而数字服务保障乡村弱势群体权益也存在对象定位不明确、主体结构不合理、内容应用不丰富、方式创新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充分的现实困境。为此,未来应通过明确对象定位、达成主体结构、完善内容应用、促进方式创新、健全保障机制等手段保障乡村弱势群体的权益,从而真正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3.
明政权建立后,国家的提倡和支持不仅为乡约的推广和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而且也使乡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嘉靖年间,广东士人黄佐所作的《泰泉乡礼》将乡约与国家权力做了适当的调适和融通之后,建构起了一个以乡约为中心,包括乡校、社仓、乡社和保甲在内的立体型乡治体系,从而将基层社会中的政事、教事、养事、祀事和戎事等生活事务串联起来,逐步实现了乡约在其性质、功能、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时代性转变。黄佐乡约理念的践行为明代和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做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4.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城市化浪潮和市场化竞争中有其自身的适应逻辑。农村四代同堂家庭虽具传统大家庭同居共食之形,但其价值伦理已经发生权变。即家庭内部以核心小家庭为中心,通过分财独立和空间区隔保持代际成员之间的自主性;代际之间以子代核心小家庭为重心进行资源倾斜,形成亲子关系倒置的理性化关系格局。面对城市化压力和市场化竞争,农村四代同堂家庭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代际分工中形成情利一体的伦理共同体,究其本质是以核心小家庭辐射大家庭的代际关系实践,体现了农村家庭积极理性化的权变策略。  相似文献   
995.
韧性乡村建设聚焦于常态与应急相结合的乡村风险治理体系,对于提升乡村整体韧性能力、应对各种常态化风险挑战以及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从风险情境、制度结构以及理性行动三个维度探析韧性乡村建设的生成逻辑,并结合帕森斯AGIL功能模型从常态化风险治理机制的适应功能、乡村整体韧性的目标达成、多元化治理主体联动的整合协同以及数字技术赋能韧性乡村的模式维持四个方面提出韧性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厘清韧性乡村的常态化风险治理机制、目标导向、行动参与者以及良性运作手段等核心问题。面对常态化风险的冲击和干扰,韧性乡村建设通过采取理性行动、发挥多元化主体联动以及全周期风险治理的优势,提升乡村在经济、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韧性能力,以应对各种常态化风险的挑战。  相似文献   
996.
钟视航 《国际公关》2024,(3):163-165
本文深入解读纪录片这一传播载体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作用。通过纪录片这一手段将乡村真实的一面传播出去,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乡村文化的研究,需要秉持真实的态度,切不可以虚假的态度面对问题,要因地制宜,保证留下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  相似文献   
997.
文章以涉农院校专业育人工作为研究对象,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涉农院校专业集群建设展开研究。首先,在对乡村振兴、专业集群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加速涉农院校专业集群建设意义;其次,对当今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对其中的工作现状、成效进行了汇总。并对当今环境下涉农院校专业集群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着重分析;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策略。强调指出在未来的发展中,涉农院校需要在明确自身育人使命的基础上,聚焦农业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改革、开展合作办学,以此来打造出定位精准、体系完善、链条完整的专业集群。从而彰显出涉农院校服务“三农”、助力社会主义农业强国建设任务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998.
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对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帮助解决农村地区的社会问题,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但很多农村地区缺乏多样的公共管理人才,且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乡村振兴的实效性。针对该问题,应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引领作用,同时制定更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吸引力,以吸引更多人才为农村公共管理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99.
编写乡村教育志书是认识乡村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路径。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及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志书具有记录乡村教育演变、积淀乡村校园文化、传承乡村社会文脉及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等多重价值。当前乡村教育史志编写面临着者重视不足,表现为学者关注少、成果少,缺乏教育、历史、方志工作的合力等问题。应在乡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的大力主推下,通过重新审视价值、精心组织人员、重视资料收集、科学拟定篇目、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志书规范等路径,推动乡村教育志书编写。  相似文献   
1000.
近年来,乡村民宿发展迅猛,规模逐步增大,形成多类型乡村民宿集群发展趋势。针对乡村民宿政策支持不足、农民参与有限、管理水平偏低、品牌建设滞后、业态开发不足等问题,要尽快完善政策体系及地方行业标准,立足农民根本利益,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同时,通过加强整体规划,引导整合乡村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乡村民宿人才队伍建设,延伸乡村民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多样化融合发展,促进合肥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