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一、什么是悖论? 广义地说,“悖论”(Paradox)是指与公认的信念或看法相反的命题,或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荒谬的理论等。下面的术语常与“悖论”在近似的意义上使用:“二律背反”(Antinomy),如康德关于时空性质的二律背反;“谜题”(Riddle),如古德曼的新归纳之谜;  相似文献   
22.
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我国的整个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生活关系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现实向人们昭示出: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道德建设之间是否存在“二律背反”现象?在世界上,也确有相当多的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的问题,中国将怎样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3.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 ,虽不是唯一的因素 ,但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因素。它铸就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二律背反 :美德与缺点 ;奴性与集体主义精神 ;极端与包容 ;肃穆与感伤  相似文献   
24.
普特南通过意向性问题深入实在论研究,分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缺失,指出意向性的非还原性和开放型的构造,并且把意向性延伸到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在这个基础上,普特南试图通过消解实在与心灵之间的分界面来避免实在论的二律背反,进而从内在实在论走向直接实在论。  相似文献   
25.
知识与智慧:现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识是关于具体事物的认识 ,关乎工具合理性 ,智慧则是人对世界和人生博大圆融的理解 ,关乎价值合理性。今日种种全球性危机 ,反映出现代人知识有余而智慧不足 ,重经济、科技而轻视人文、信仰 ,重工具理性而轻视价值理性 ,重智巧、谋略而不重德性、品格……这种种二元对立使现代人虽有强大力量却不能正确运用 ,使人类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现代文明急需拥有与强大知识相当的高超智慧 ,它们是确保人类文明安然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6.
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我们得知,一切现象都服从于因果规律,但理性不满足这一有条件的知识,它非要上溯因果系列追求一个最初原因。这样它就超越感性界,以物自体为研究对象了,从而必然产生自由与因果的二律背反。康德通过对二律背反的解答,说明理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互不相容的:因果律适用于现象界,自由律则适用于本体  相似文献   
27.
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康德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分析了其意义和影响。作者认为,以莱布尼兹一沃尔夫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上帝、灵魂和宇宙作为认知的对象,凭借理性的抽象思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被奉为“科学之科学”。康德从先验唯心论的立场.阐明了上帝、心灵和宇宙乃是经验领域之外的对象,揭露了理性抽象思辩的自身矛盾,论证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之不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地位,揭开了形而上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康德在论述中提出了先验辩证法、理性的界限、理念的规范作用,可知的与不可知的原则区别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8.
哲学的“冷竣”和“深奥”,往往令人望而却步,难道还和人类命运有什么干系?!其实不然,哲学就其原初的含义(使人聪明的学问)就和人密切相关;哲学就其思考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看,也应关注人、关注人的思维,并因此而表现为一种“反思”;哲学就其目的讲,更应关心人,为人类命运沉思,甚而关心自然也是为了关心人。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需要哲学的一个根  相似文献   
29.
有关悖论的实质,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悖论是逻辑矛盾。作者客观地考察了哲学上的二律背反和科学史上的几个著名悖论,认为悖论是一种辩证矛盾。在此基础上并进一步分析了把悖论当作逻辑矛盾的错误根源,论述了正确认识悖论实质所具有的科学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0.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史上和美学史上的贡献不会诠释穷尽.由于后学在他那里各取所需并片面解释、发挥,遮蔽其思想本意.致使真正的康德已面目全非:主观--客观、形式--表现、存在--思维、审美--伦理.如此阐释也带来了积极作用,因为这体现了一个矛盾的康德,但如果对这些矛盾做理性层面的剖析,会发现康德美学中的辩证性.康德以后,美学的学术潮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方向走向相反的方向,或为主观,或为客观;或为本质,或为现象;或为生命本身,或为精神理性.然而,对于一种不可能有确定概念的美本身,这只能是一种貌似科学与真理的时代呼声,它的命运终究是非确定的,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矛盾充斥的<判断力批判>即是一个明证.尽管康德本人认为只有鉴赏力本身的幻象才能产生辩证法,也即审美的"二律背反"才是辩证法,但实质上他的矛盾体本身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特质,从其中能很好的体现美本身的多样性.从一个多维的侧面能证明美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