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网络反腐是以互联网为信息交换媒介的一种新型反腐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反腐重要阵地,对汇集民意参政议政、监督公权力运行、形成官民互动的良性监督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众网络反腐具备反腐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出现损害相关主体隐私权的负面影响,公众网络反腐与政府官员隐私权保护的协调应在基本原则上坚持比例原则、克减原则,限制政府官员的隐私权,在制度安排上健全政府官员的日常行为公开制度、财产申报制度和公民的知情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2.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史上和美学史上的贡献不会诠释穷尽.由于后学在他那里各取所需并片面解释、发挥,遮蔽其思想本意.致使真正的康德已面目全非:主观--客观、形式--表现、存在--思维、审美--伦理.如此阐释也带来了积极作用,因为这体现了一个矛盾的康德,但如果对这些矛盾做理性层面的剖析,会发现康德美学中的辩证性.康德以后,美学的学术潮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方向走向相反的方向,或为主观,或为客观;或为本质,或为现象;或为生命本身,或为精神理性.然而,对于一种不可能有确定概念的美本身,这只能是一种貌似科学与真理的时代呼声,它的命运终究是非确定的,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矛盾充斥的<判断力批判>即是一个明证.尽管康德本人认为只有鉴赏力本身的幻象才能产生辩证法,也即审美的"二律背反"才是辩证法,但实质上他的矛盾体本身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特质,从其中能很好的体现美本身的多样性.从一个多维的侧面能证明美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33.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在突发事件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行政权力的扩张,极有可能对公民的正当权利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分析公共应急事件中行政权力的特性和公民权利的特性,探讨权力与权利的二律背反,借助权力—权利虚线和权利底线为公共应急法制的规范层面提供理论模式:其一,明晰权力—权利虚线;其二,恪守权利底线。  相似文献   
34.
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学科性反思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这里,文学理论并不是从来就被规定为阐释的.将文学理论规定为阐释的,就意味着它具有学科性或专业性、客观性或科学性、可操作性或技术性,这就要求一种求真的心态或科学主义的态度,同时也体现着为文学理论的言说寻找合法性的苦心.不过,事实上,在文学理论的功能问题上,仍充满了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35.
任何文学作品的内容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文学欣赏中明显地存在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诗歌更为突出。本文旨在对诗歌欣赏中这种确定与不确定的二律背反作些具体分析,通过对确定与不确定的表现、矛盾统一及形成原因的剖析,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诗歌欣赏的规律。  相似文献   
36.
政策与法律的冲突是刑事政策的核心问题。在冲突原理的介绍中,坚持从变革社会的情形出发,坚持辩证法的二律背反原理,坚持制度的经济分析,都是为了引入广义的刑事政治理论约束刑事司法政策的作用空间。归根到底,既要禁止刑事政策超越刑事法律,甚至违背刑事法律直接适用于抗制犯罪的任务,也要考虑到变革社会的情形,以扩大供给为目的,从立法、司法的层面共同探讨妥当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37.
郭景萍 《人文杂志》2012,(5):137-144
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享乐消费者高贵/自由、劳动生产者卑微/服规;享乐消费者"按资盈利",劳动生产者"按劳分配"等二律背反现象,这是一种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的产生是生产社会转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浸入社会之中建构的结果,由此带来了社会空心化、虚拟化、休闲化等社会问题,使得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倒金字塔"状态。要遏止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之间的二律背反,从我国来看,关键措施是一方面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人文消费文化的积极建设。  相似文献   
38.
从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比研究中,本文指出康德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先验反思”的现象学性质。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绝对对立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美学以一套“准现象学方法”给予了前康德美学中主客二分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巨大颠覆。然而从根本上看,康德又只是属于传统的,康德美学只具有“半现象学”性质,康德超越自然主义的立场与胡塞尔现象学相比是极不彻底的。以现象学为视角,本文批判地指出: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判断之中介性的确认,表明他并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意识的始源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暴露出的二元论哲学的内在矛盾,又表明他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主客不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39.
陈爱华 《江海学刊》2015,(2):40-46,238
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围绕"道—德形态"的基本问题,弗洛姆揭示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二律背反、理性—人所蕴涵的二律背反;围绕"伦—理形态"的基本问题,他揭示了当代人与自身力量的关系被作为商品的知识所中介,进而导致人与其自身力量的二律背反;围绕"伦理—道德形态"的基本问题,弗洛姆指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缺乏设计"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之眼光,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二律背反。如何才能消除或者超越上述的二律背反,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弗洛姆试图从伦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构建基于生产性的人道主义—普遍伦理学。然而,在方法论上,他囿于人本主义伦理学及其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的运思,脱离了现实社会基础,在实践中只能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40.
大学生生活方式就是大学生以一种什么态度生活,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当代大学在生活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有消极低俗的一面,面对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我们应当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为构建文明、健康、科学的大学生生活方式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