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李桂奎 《学术交流》2003,(12):153-157
《西游记》"四众一骑"取经队伍的构成并非来自某几位天才作家信笔所至的向壁虚构,而是凝结着九百多年来人们的集体智慧以及吴承恩本人处心积虑的文化思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密码。首先,这支队伍建立在相生相克的"五行"观念基础之上,是一种带有神秘文化色彩的哲理构成。其次,"四众"的形象塑造兼顾了古代社会"四民"阶层的精神风貌,显示了他们的角色功能。另外,这支队伍的组建还吸取了元代以来中国古代戏剧与评书相对稳定的"四大角色"巧妙搭配的经验,体现了艺术角色设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五行学说中金生水自然过程细节的分析,指出金生水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开始其实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即海水吸收太阳热能,汽化环流到陆地,遇到陆地上低温金属山脉泥土等,释放热能,液化为水的物理过程。从此一侧面可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实质是来源于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观察,概括而来,是自然科学,然后才广泛的应用到医学哲学等其它科学。  相似文献   
13.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火"欠妥.系统分析"火"之形音义,发现"火"之甲文象火焰上升之形,"火"与"燬"实为同源转语,"火"之本义应为"物燃而生之光焰";笔者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火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中国     
《社会工作》2008,(4):F0002-F0002
董仲舒,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容县真武阁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武阁一名,可能与道教有一定的关系.道教供奉真武大帝,在这座真武阁内,历史上可能供奉过真武大帝神,也可能住过道士.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它为什么要叫真武阁.历史上个别文人,为了卖弄自己的学识,附庸风雅,编造出,容城南都峤山为火,致使容城常有火灾,水能克火,需造北方水玄武庙才能镇住火,故认为真武阁是五行学说的产物.如按这种说法,凡城建在大山之北的都需建一座真武阁来镇压.此说谎谬.考真武即玄武,玄武即水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龟蛇.在天文分野上,越人属北方玄武.越人以蛇为图腾,故分野在北方.古代越地建有许多蛇神庙,用以祀祖.此真武阁的民众基础,便是祀蛇神,故真武阁就是蛇神庙.  相似文献   
16.
《辅行诀》主体学术思想反映在《汤液经法》五行五味互含图说中。《汤液经法》五行五味互含图说核心思想有二,即五脏五味补泻思想与五行五味互含思想。《辅行诀》以五脏五味苦欲补泻为基本组方用药思路的学术特征与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非常相似,而五行五味互含思想应是源于明代命门学派。若据此推断,《辅行诀》的成书年代最早也在明代命门学派之后。  相似文献   
17.
《尚书·洪范》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文献。它包含六个思想要点:(1)"洪范九畴"是王者治理天下的九条根本大法,在性质上与周初的"革命说"差别巨大;(2)"数"乃哲学观念,其中数序"初一""次五""次九"在含义上与起始畴、中心畴和目的畴相对应;(3)包含了五元关联性思维的萌芽,在"皇极"畴以外的其余八畴中都有所表现;(4)君王应当建立"中道",并以此施用政治权力;(5)王者具有圣性,其德行可以被神性的"天"所感应,并通过"庶征"展现出来;(6)从政治的角度构造了一个"生活世界"的系统。汉代的《洪范》学在天人感应的背景下大力阐发了五行灾异学说,夏侯始昌的《洪范五行传》及刘向、刘歆的相关解释最为重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宋代的《尚书》学以王安石和朱熹为代表。王氏极其重视"五行"畴,以为九畴的核心。朱熹则最重"皇极"畴,它是"君王通过正身而建立民可效法的至极至尽的准则"之义,由此批评了"大中"的训解。  相似文献   
18.
包括阴阳家在内的先秦诸子应运而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代,这时代的精神脉息在于人们的终极眷注的重心从"命运"到"境界"或由"命"而"道"的转移.就这一点而言,已经有了相当的"境界"意识或"道"的观念的阴阳家,与还不曾达到"道"的觉悟而处在"命"或"命运"感笼罩下的数术家显然不同,但没有疑问的是,阴阳家在先秦诸予中比任何其他一家都更大程度地承受了数术家的遗产."五行"摄于"阴阳",因阴阳消长而有五行相生,也因阴阳消长而有五行相胜.由重于五行相生而有"序四时之大顺"以倡说"月令"的阴阳家,由重于五行相胜而又有主张"阴阳运"以发明"终始五德"的阴阳家.前者与数术中的"天文"、"历谱"、"五行"的因缘更深些,后者中最具典型性的则是自成一家之言的邹衍的学说."尚德"的价值取向使脱胎于数术的阴阳家不再置身于数术家,而其对于"有国者"的"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的寄望,则使其近于儒家之学却又有别于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之道;阴阳家在老子、孔子学说出现后重新回味了数术,但对"命"的再度眷注已是在对"道"的深切瞩望中.  相似文献   
19.
古人释梦的方法和原理,实际上是对"梦的解释"(即"释梦")的再解释.其修辞阐释法主要包括:借代法、倒反法、谐音法和析字法;文化阐释法包括:干支法、八卦法、阴阳法和五行法.我们并不赞成古人释梦中的迷信做法,但那毕竟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挑战,而且具有某种合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成分,其间蕴藏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与古代农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船山学刊》2002,(2):56-59
中国哲学的原理主要是气化、阴阳和五行,这些原理深深的植根于中国古代农学之中。本文论述中国古代农学的哲学原理,说明古代农学是中国哲学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