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212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397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01.
作为当代规范伦理学的主要类型,美德伦理学同规则伦理学一样关注“正确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行为理论及其论证。根据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代表人物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看法,正确的行为是美德行为者在道德情境中将会典型采取的行为;而美德行为者则是那些具有实现幸福或繁荣所需要的内在品质的行动主体。美德伦理学对正确行为的指导,是以源自美德行为者的内在品质但又体现为一定程度的“美德规则”作为基本形态的,而并不主张或认同法典化的决策程序。面对道德困境,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行为指南与行为评价以及可以解决的困境与不可解决的困境,揭示出美德行为者可能面临的四种困境类型,表现出行为者在实际的道德情境中不一而足的行为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2.
关于古希腊哲学本体论问题,有过诸多讨论。本文认为,本原问题从早期的智者讨论开始,经泰勒斯、巴门尼德,最后到亚里士多德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对于本体论前后不一的思维转向的认识,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了哲学中理性与经验的鸿沟,认识到这点对于我们研究本体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3.
思孟学派的义是一种仁之义,它虽然含有合适、合宜、公平、正义等思想,但其精神实质是亲亲、尊尊,它追求的合宜和正义是建立在血亲宗法等级制之上的合宜和正义,而不是一种绝对的平均和平等;同时,也是一种礼义,礼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仁义得以实行的外在保证;同时,还是一种智义,是建立在实践智慧基础之上的义,是一种智慧和进步的体现.义虽然也体现了一定的理性精神,但它是以情感,即有等差的爱及其推广为基础的,这样的正义观往往会导致徇私枉法,使整体的社会正义淹没在亲情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抛弃情感而沉溺于没有情感的纯粹智慧法律中,我们当代合理的正义观不应该是对情感的弃置,而是应该追求在新的形势下新的适当的情理契合点.  相似文献   
104.
105.
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提出“责任”概念,但却是第一个深入思考了现代思想家将其视为道德责任理论的内容。其责任理论以行为者的自愿性为逻辑起点,思考行为者的行为动力因、知识前提等,进而通过强调理性选择对责任主体规定予以深化,最后以服务其美德伦理学的德性品质为旨归,主张人应该为其行为与品质负责。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基本原则,即以理性行为者为中心,以自愿性来解释责任。其道德责任理论在许多方面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06.
"缺失"话题渊源悠久.亚里士多德第一次阐释了"缺失"概念.所谓"缺失"就是当某物本性自然应有的某种属性,它却没有,就是"缺失".其基本表征为"质料-缺失-形式"三本原要素构成图式,以及从"潜在者-现实者"的存在流变图式.主要特征有:"缺失"作为"非存在"的否定性存在,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原动力,它既是一种"居间性"对立关系存在,也是一种"不定性"流变状态."缺失"概念的提出,破解了事物的存在与生灭的不可调和之矛盾,达到了对事物之"不存在的存在"的认识高度;彰显了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体系构造的独特生命张力;对于其后不同哲学语境中"缺失"话题的延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一生追问的问题。布伦塔诺追随亚里士多德运用类比统一性思维解决存在概念多种含义的统一问题,不但直接激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意识,而且也为海德格尔早期追问存在问题提供了类比统一性的思维模式。存在类比统一性思维模式三要素与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问题形式结构三要素之间有着良好的一一对应关系。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存在问题具体化为存在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8.
“就偶性而言的存在”是亚里士多德揭示的四种存在方式之一。本文利用亚里士多德讨论偶性的核心文本,亦即《形而上学》E 2-3,并结合理查德·索拉比和多萝西·弗雷德讨论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深入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在其中所表达的有关偶性的形而上学思想,揭示了偶性的存在论的内涵,即,它并不指向反常或例外的事情,也不仅仅指各种伴随性的属性,而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指向一类基本的存在,即具体的可感事物,因为构成偶性存在的根本规定的是“可以是别样”,而这恰恰是一切经验存在物的基本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9.
110.
考察16世纪文艺复兴诗学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真实关系,对于重新审视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欧洲诗学理论大多表面上强调复归亚氏《诗学》,其问题框架、术语范畴甚至一些显白说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亚氏《诗学》,但实际上对亚氏《诗学》进行了误读式的重构。这种重构大体可归结为:以自然创造论取代行为摹仿论;以双重目的论取代目的等级论;以道德感化论和生存感觉论取代灵魂净化论;以形式整一论和情节丰富论取代行动统一论;以诗歌至上论取代诗歌哲性论。以此方式,16世纪文艺复兴诗学背离了古典诗学,开始走向现代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