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212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397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四谓词是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第一个逻辑理论。在四谓词理论中,"本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划分四类谓词的两个标准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四类谓词中,属和定义谓述主词的本质,而偶性和特性不谓述主词的本质;本质指的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属性;而判断一个谓词是否谓述本质的标准是是否"更在先的"和"更清楚的"。在四谓词中,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类的本质,而非个体的本质。本质在四谓词理论中既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又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本质的双重性质,决定了亚里士多德四谓词理论的失败,也体现了现代哲学中本质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32.
作为古典共和主义的代表,亚里士多德的公共利益思想是异常丰富和多层次的。他主张政体应以公民的共同利益为施政目标,要契合城邦的公共利益。在公共利益的思想内涵上,注重凸显公正在城邦中的地位,强调德性的价值与城邦共同体的安全。在公共利益的实现上,一方面力主确立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另一方面强调发挥法律、教育以及公民德性的作用。公民的个体利益与城邦的整体利益在城邦共同体内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城邦政治顺畅地运转。  相似文献   
33.
<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第六章里给悲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他首先提到悲剧是一种摹仿,然后说明了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等.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了悲剧的作用——"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同时在《修辞学》第二卷第五章他指出怜悯是种感觉,引起的原  相似文献   
34.
<论诗术>是现存亚里士多德讲课稿中最难释读的文本,晦涩到难以理解的地步.绎读<论诗术>第2、3章,可知它讨论的不是如今所谓的美学问题,而是政治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从如何作诗的角度来解释人的生活方式有德性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35.
西方柏拉图研究源远流长.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5世纪),柏拉图新经学绵延五百年不辍;帝国崩溃后,蛮族入侵,古代典籍湮灭,文不在兹,以致此后一千多年里(公元5-15世纪),西方人只能借助半部<蒂迈欧>和阿拉伯学者的拉丁译本以及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作家的引文认识柏拉图(在东罗马或拜占庭帝国,柏拉图作品抄件仍在流传).直到1397年,柏拉图才转道中古阿拉伯世界(公元7-14世纪)返回西方世界.大致说来,重返西方世界的柏拉图在现代西方掀起了三次浪潮: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 世纪初-17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和二战以后(20世纪中叶以来),只在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中-18世纪末)有所中断.  相似文献   
36.
在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对运动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运动观.文章在解读其相关著作<物理学>的基础上,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和两个比例定理,并阐述了其思想和方法对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因此他的哲学观念不可能不渗透在其政治学思想之中。在其名著《政治学》之中,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他的哲学运思特点的主要是三个方面:对个体人的关注和强调、中庸思想的运用以及伦理学对政治思想的渗透。  相似文献   
38.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作为东西方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中庸思想都在其理论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把中庸视为最高的德性,最好的处事方式和治国之道,他们三人的思想虽然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国家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社会制度中成长,所以他们的中庸思想也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内涵。孔子的中庸思想以服从封建宗法统治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和谐,而亚里士多德以尊重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公正。通过对其中庸思想的影响意义作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9.
本刊实行三审制,对作者和审稿人进行匿名处理,双向匿名审稿。请在来稿中用专页注明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及详细通讯地址(含邮政编码、电话、电子信箱),文中勿出现作者信息,以便审稿。因本刊人力所限,按通行惯例不办理退稿,对未通过初审的来稿不奉告评审意见,  相似文献   
40.
范畴理论是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核心,亚里士多德是这一理论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是关于是者的一般讨论,体现着逻辑学、知识学和是态学的统一,并且前两者又都奠基在是态学之上。由于诸范畴都是最高的属,对之只能进行列举,但列举不是随意的,而是体现了某种内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