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本文用维柯对人类历史的分段法考察黎族史诗《五指山传》。史诗的前半部形成于骆越人南迁之前,由于各种文化的交流和撞击因而具有鲜明的世界性。骆越人定居海南岛后,由于地缘的限制,文化的交流和撞击的机会较少,因而史诗的后半部分所关注的是一个群体与自然的斗争。作者运用当代结构主义大师的分析法分析了史诗的故事情节后认为史诗后一部分的重心在于调整人伦关系上,这是史诗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中国哲学的“天伦”与“人伦”概念来分析希伯来传统。先从具体的继承制度入手 ,通过分析希伯来传统中长子继承制的缺失 ,认为希伯来文化一步步地消解自然血缘人伦 ,而其终极依据则在于人与上帝的关系 ,即用“天伦”来消解“人伦”。希伯来文化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结构 ,是因为特殊的上帝概念 ,即独一的、超越的、创造论的上帝。但在消解自然人伦之后 ,希伯来文化又在天伦之上重建整体 ,即民族。上帝、律法、民族是构成新整体的三位一体。这一传统发展到基督教 ,最具普遍性的人类成为新的整体。本文认为 ,希伯来文化的这个内在特征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有积极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33.
黄人杰 《河北学刊》2005,25(2):78-84
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伦理道德的思维与主张。这是一套人本的价值思想,有其形上的道统 根源,形下的正统传承、法统规范与学统分流。它在地球上首先建立起了有系统的人伦思想。其特质之一,即是"五伦" 的亲疏远近与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之所未有者,至今其精义仍具有超然的优越性。其另一特质,即 重视政治上之政道与治道的政治哲学和家庭的组织地位与功能价值,这体现在《大学》中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之内圣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王的政治哲学思想。此王道思想即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之内外与体用发挥的极 致。人伦、五伦、王道等思想都是以道德概念融汇贯通的一种政治伦理哲学,是社会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4.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一对矛盾的背后,隐藏的命题是人伦秩序与公共秩序的关系,两者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笔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第一,通过理论研究发现,"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立法在理论上都有其合理性;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受对家庭成员的信任度、法律素质和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的影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民的告亲行为呈现出"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并存的状态;第三,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借鉴古今中外的相关立法,笔者认为在两种秩序发生冲突时,一般情况下应当维护人伦秩序,因为这是人最基本的价值需求,法律不能置之不顾,而在特殊情况下,如涉及恶性犯罪,则必须强调公共秩序维护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35.
3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深入千家万户,其伦理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人工智能伦理的伪命题倾向、符号漂移倾向与责任泛化倾向等凸显了当前人工智能伦理的价值表象之困境,主要原因是其人伦本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遮蔽。保护隐私,本质上是保护人工智能对象人的隐私;防止偏见歧视,本质上是防止人工智能当事人的偏见歧视;促进公平,本质上是促进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弱势人群的公平,等等。这都确证了人工智能伦理的人伦本质。因此,在实践中着眼于人,尤其是提升人工智能当事人的伦理认知、促进其伦理行为之改善、矫正其严重伦理错误等,方可实现人工智能伦理的人伦复归。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的人伦本质探析,在理论上对于揭示人工智能伦理的本质规律,推进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系统深化,在实践上对于强化人工智能当事人的责任担当、实现社会善治、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等,均具有必要的、积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7.
交往伦理理论的构建是摆脱现代伦理学困境的一种尝试。中西方交往伦理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以人伦为本位,注重对群体价值、情理方式、礼仪美德与善的追求;后者以个体为本位,重视对个体权利、理性价值、法律制度与正义的伸张。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看,中西方交往伦理必然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38.
现实伦理生活中的人伦关系是丰富复杂的,孟子在对其进行系统概括的基础上建构了五伦范型。五伦范型是传统人伦实体设计的基本伦理范型,它体现了人伦本于天伦而立的文化原理,适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它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道德哲学精髓,是支配人们道德生活最有力量的伦理理念之一。它为人们追求个体的现实归宿和精神家园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人伦坐标,挖掘其道德哲学价值和伦理精神对解决当下社会人伦之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9.
应用写作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应用写作并不像单纯的文学创作那样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人伦道德之上的一种具有规范性和束缚力的写作。应用写作在伦理上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人道性的特点,在结构上有着规范化的模式,在语言上要求简洁精练,多用消极修辞手法,更多关注段、句、词、字及标点等。  相似文献   
40.
形成于孔、孟之间的郭店楚简儒家简提出"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由(外入者,义、礼、智)"的个体道德建构范式.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认为道德有两条建构路径的理论.郭店儒简立足于人,内以情感为"由中出者"的情感道德的建构依据,外以人伦为"由外入者"的理性道德的建构依据.这种基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人伦建构个体道德的范式,既充分考虑到了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也充分考虑到了群体生活的秩序需要,使个人生命在和谐的群体生活中达到最佳状态.郭店儒简确立了儒家个体道德建构范式,使儒家道德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从而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信仰、践行、追求.郭店儒简个体道德建构论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