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之闻之》是郭店楚墓所出的竹简中的一篇儒家重要文献。本文就其中两章的缀联、释读和理解提出新见。简26至28为“圣人之性”章,论中人之性与圣人之性的区别,实际是对孔子“性论”的进一步阐释。简31至33,37至40,共7支简为“天常”章。此章论“天常”与“人伦”的关系,其思想亦源于孔子。总起来看,竹简这两章可以与传世儒家文献《大学》、《中庸》对读,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42.
在三纲六纪观念中,封建主义的糟粕是主要的,但也存在某些积极因素。三纲六纪思想是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家族社会基础上传统人伦观念长期发展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三纲六纪观念是对韩非思想的一种超越性回应。在三纲六纪观念中,存在着某些当代社会可以发掘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3.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当代功用。其主要内容如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家庭道德建设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家庭伦理。既要深入挖掘优良传统,积极提升人伦价值,提倡艰苦奋斗,树立良好家风,又要注意克服消极因素,防止传统陋习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44.
儒学的人伦谱系围绕着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而展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自我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和相应的德性之思。儒学还进一步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转化为自我与人伦谱系的关系,主张人伦谱系优先、社会角色定位。我们今天应该批判其以君、父中心主义为根本的等级性人伦,反对社会角色定位论,吸收其注重人际关系差异性、反对个人本位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45.
要准确把握《孔雀东南飞》的主题,须突破成见,还原其语境,发掘其物象的深层意蕴,从文学本体审美的角度去观照它。由此不难发现,其主题大抵是作者劝诫人们要 从焦刘悲剧中吸取教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保障婚姻、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6.
《诗经》一直被视为一部人民性、文艺性的文本 ,其社会人伦性、历史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毛诗序》对此却有充分的揭示。对《毛诗序》的评价不应仅局限于史实考证、字句解释 ,还应看到它与《诗经》文本本身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7.
近代中国为摆脱愚昧、救亡图存及改变积弱积贫状态,使陋俗文化发生了渐次变化。伴随着陋俗文化的变革人的精神也得到相应进化。只有将近代陋俗文化的变化置于人类精神进化的长河中考察,才能发现其真谛。在历史的轴心时代,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开始强调人类本身的重要,从而获得人类整体的相对自由,创造了旨在践履人的片面义务的传统人伦文化。传统人伦文化在近代历史上的衰败则迎来了人类精神的再次进化。近代陋俗文化嬗变并非特定时期内孤立的文化现象,它与人类精神进化的目标紧密相联,是人类精神进化历程中一个阶段性主旨,也是再次实现人的自身觉醒和人的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8.
伦理可以分为道德与人伦两个部分。道德是强制性的,人伦是非强制性的。当道德处于强势地位时,它必然要侵入人伦的地盘,把一些本应属于人伦的范畴划入道德的地盘。这时的伦理,在整体上呈现出理性的色彩。而当人伦处于强势时,它也必然要侵入道德的地盘,把一些应属于道德的范畴划入人伦的地盘。这时的伦理,在整体上呈现出感性的色彩,从而出现审美化的倾向。道德与人伦都既有理智的一面也有情感的一面,但就其侧重点来看,道德必然是偏于理智的,而人伦则必然是偏于情感的。因此,建立在理智主义德性基础上的伦理学,其所论述必然侧重于道德方面;而建立在情感主义基础上的伦理学,其所论述必然侧重于人伦方面。不区分道德与人伦,所谓的“理智主义德性”和“情感主义德性”实际上很难说清楚。  相似文献   
49.
"圣"的理念,在儒家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终极关怀之视野中,乃是关于中国古典道德形而上学之基础主体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他们从"从容中道"、"天人合德"、"人伦之至"、"大而化之"等层面,揭示了"圣"的理念本质在于人性、人格之全面而丰富的能力系统及其对象化实践所能够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0.
现代素质教育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密切渊源.儒家主张道德教育应在教育思想体系中居首要地位,教育之目的在于"明人伦",在于"明明德".在素质教育改革推动下,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着力提高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