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案例一:预订年夜饭须谨慎。2009年十一黄金周刚过,吴先生一家就早早地预订了某酒店的年夜饭,双方签订了书面合同,并按照约定预交了定金200元。后来吴家人改变了想  相似文献   
22.
张兆利 《老友》2010,(2):32-32
案例:2009年"十一"黄金周刚过,吴先生一家就早早地预订了某酒店的年夜饭,双方签订了书面合同,并按照约定预交了"定金"200元。后  相似文献   
23.
24.
纸箱孵鸡法     
用纸箱孵化小鸡,每次可孵蛋40—60个,方法简单,孵化率可达90%以上,适宜于农户使用。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用小棉被一床,棉垫一块或几块坐垫,温度计一支,长1米、宽0.5米、深16厘米的纸箱一个。操作方法:用火炕做热源,把纸箱放在炕头,棉垫铺在箱内,温度计和小棉被也放在箱内盖好。待箱内温度达到38℃时将种蛋摆在箱内最多不超过两层,面上盖好棉被及箱盖开始孵化。  相似文献   
25.
大学德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大学德育的内在文化品性要求在大学德育中引入文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大学德育放在文化的视域中进行特殊考量。其基本立意在于开拓一个崭新的德育文化思维空间,梳理大学德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从文化反思的角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德育中的文化性缺失问题,以文化观照大学德育的发展,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
抗战爆发后,很多进步作家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爱国文艺创作中,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王统照也毅然以笔为枪,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史无前例的战斗中。而这个时期,王统照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早期的婉约浪漫转变为气势磅礴的战斗诗篇。本文将简要评述抗战时期王统照的诗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7.
《领导决策信息》2014,(44):16-17
正要努力把"APEC蓝"留住,需要地方政府把"临时减排"变成真的不排,把"临时抱佛脚"变成自觉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此刻,应该是探索从"APEC蓝"到"常态蓝"的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的良好开端。APEC北京会议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会议达成的各项成果,还有难得的蓝天白云。就在APEC期间,网上一个热词一夜"成名",它就是"APEC蓝"。  相似文献   
28.
王敦贤的散文笔意洒脱,恣意汪洋,深得庄子遗风,有非常浓郁的地域色彩。其散文集《蝉歌》是一部抒写心灵的美妙之歌,作者通过对自然、对生活、对故乡的独特体验的透视,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内涵、质朴的赤子情怀和逍遥的审美观照。文本充分展示了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呈现出一种个性十足的艺术化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29.
王统照并非乡土作家 ,但其小说创作所散溢的北方乡土气息 ,即文学史谓之的鲜明的地方色彩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渗透在作品中。民俗可以从生活中分离出来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因而它在文学作品中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内容 ,担当起灵活多变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笔者即从民俗文化学视角 ,通过抽量分析王统照小说《山雨》中的民俗事象 ,以探求民俗与文学之间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30.
本文是<商周文学流程的文化观照>的续篇,文中将继续追问一些文学史问题,诸如为何文化专制时代的颂歌体文学特别发达,为何"秦世不文"而后世的<过秦论>、<桃花源记>、<阿房宫赋>、<孟姜女哭长城>等等"谴秦"作品却成了文学名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无本质区别,汉代巨史大赋的森林是在什么样的文化原野上生长繁茂的,表达了作家们怎样的文化追求和审美理想,"少而好赋"者为何又"壮夫不为",东汉张衡何以在登上了汉大赋的峰巅之后又转向了以山水田园和平凡人性为背景的抒情小赋等.作者认为,文学名篇的细读和内部研究非常必要,但滋养文学华林的文化的阳光雨露却只能作外部观察与考量,文学景观的兴衰存亡依赖于远比自身广阔得多的人间万象和天地风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