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文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人个性测量表和中国人人格量表内容的相容性分析,探讨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的因素结构并验证中国人人格七因素模型的稳定性.2000余名被试同时完成了中国人人格量表和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相关和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与中国人人格量表相比,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的因素结构中"多出"了类似西方的神经质维度,而缺少了中国人人格量表中的情绪性维度(QX).两个量表项目的合并因素分析支持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以及中国人个性测量表中缺少情绪性维度的假设.文中讨论了西方的神经质人格维度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没有独立出现的原因,以及从本土角度探讨中国人独特人格结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至今.仍存在"现实的完整人"的学科知识空缺.以往的各个学科均未将"现实的完整人"列为研究对象.也未给出完整的理论解释.这造成了人的知识空疏化、人性假设的随意性、以文化压抑人的主体性和人类学被边缘化.要解读"现实的完整人",首先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即实现由本体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超越,由种思维到类思维的超越,由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的超越.其次,必须解读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本体,从本质上看人是实践的主体,从本体(存在)上看人是结构与选择的主体.再次,必须具体解读人格的基本结构及行为选择机制.人格由"三级结构八种力量"构成."三级结构"指人格需要力、人格判断力、人格行为选择,"八种力量"包括生存需要力、归属需要力、价值需要力(发展需要力)、思想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反省力和人格行为选择."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具有填补学科知识空缺和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完整的人性前提等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4.
创造性人格主要指个体所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质,它是个体产生创造性成果的决定因素,研究创造性人格应从创造性人格的定义入手,了解创造性人格的构成要素和主要表现形式。本文就是按照这一方法,在把握创造性人格内涵的基础上,从创造性人格的内涵入手,逐步剖析创造性人格的结构,归纳总结出创造性人格的一般特征,并对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5.
近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主体价值立场处理方面存在四种偏失,即:重人格姿态,轻精神厚度;重心灵体验,轻理性反思精神;过分推崇策略意识;忽视艺术特殊规范。这是因为,特定时代环境中抉择严峻而频繁,作家难以从容地参悟所面临问题的全部内涵;意识形态的强大吸附作用,导致了知识分子文化独立意识的贫弱;文化资源不够深厚,局限了价值立场的文化支撑力;审美传统不够成熟及对审美参照物批判审视精神的欠缺,使作家们总是重蹈覆辙;存在自恋情结,缺乏自审意识则是其主观心理原因。种种因素导致作家人格结构的缺陷,从而形成了使主体立场选择发生偏差的负面作用力  相似文献   
56.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史上影响最为深广,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种理论。本文全面对比了近20年来心理学界对这一理论中的无意识学说、性学说、人格结构学说等主要内容所作的肯定与否定两种评价,分析了评价中的合理见解与偏颇看法,依据心理科学的新近发展给弗洛依德理论评价产生的影响,对这一理论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再评价。文章认为,通常的将成就与谬误对开的折衷评价方式,不宜于弗洛依德理论,这一理论中的无意识学说和心理动力观点对人类的贡献是不朽的,因而成就是主要的,缺点只是主干上的枝节  相似文献   
57.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及乔治·巴塔耶的"欲望"思想解析《红色禁恋》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最终赢得真正自由的原因及其突破"超我"的心理过程。最后得出看似"不道德"的爱情恰是真爱的呈现,被"道德"捆绑的思想是对不合理体制的屈服。影片中勇于打破道德界限的恋爱所传达出的反抗精神,正是当时中国及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革新意识。这是文学作品在影视时代得到新的诠释和价值。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是其改编后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8.
《兔子,跑吧》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女性的诉求。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角度分析。“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在这三个女性形象上不同程度得以展现,但都表现出同一个主题暨世界要去倾听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59.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生命的存在性、流动性及人的可教育性,是美在生命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关注生命存在和个性发展是实现美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美的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唤醒生命体验"思维方式,走向体验式课堂教学等都是实现生命教育的必由之路。构筑以美为导向的生命教育,将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0.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