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34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目前,食品安全正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将这一问题提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不容否认,由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确实存在着食品安全风险。为了有效规避风险,就必须实现食品安全理念的进化和转型,树立大食品安全理念。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理念和模式的彻底转换,淘汰传统的人治监管模式,引进制度规制模式,建立起信息开放、透明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论断。其中依法执政的提法尤其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与现实意义。依法执政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传统的国家.人治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如何由人治走向法治。建立一个现代化政治民主国家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3.
《新学术》2007,(3)
黄宗羲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使得他在面对明末清初的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时能够在反思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突破传统的观点,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中的法治思想的渊源其实来自中国传统思想,但同时暗合了一些近代西方法治思想。在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上,他明确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认为善法是"天下之法",而"一家之法"非法,即恶法非法;然后又主张君与臣平等的平等观。他的法治思想有时代进步性,认为必须限制权力、分散权力,制衡权力,这样的权力才能为"天下万民"服务,才不至于成为谋"一姓之私"的工具。但也体现了局限性。本文试图对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作别一解读。  相似文献   
24.
不准不做官     
李国文 《社区》2011,(14):9-9
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治。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动力。  相似文献   
25.
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民主与法制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6.
治理国家应当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来进行。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 ,我国的治国方针由“人治”到“法治”转变 ,并发展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27.
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思维习惯所决定,柏拉图的思想具有世俗性、开放性的特点;孔子的思想深受宗法、神权法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
德治与人治历来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此提倡以德治国,我们首先必须为德治正名,名正言才顺。只有辨清德治与人治二者之间的区别,才有可能就德治的价值、功能、规诫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广泛的共识,从而推动德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9.
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法定化欠缺内蕴着一系列深刻的根源:在政府功能上,全能主义观念泛化;在行政运行上,人治意识浓厚;在制度规范上,法制建设滞后;在经济环境上,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完善等。对其法定化欠缺之缘由的梳理和剖析,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30.
柏拉图人治论与法治论矛盾之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是卓越的法哲学家,他一生试图解开扑朔迷离的社会政治之迷,澄清法律的本质,但其思路和理论并非一贯如一,中年《理想国》提出以正义论为基础的人治论,晚年与此截然有别,提倡法治论。这种转向是由于(1)对希腊社会现实的反思;(2)批判智者,重建法律的合法性价值基础;(3)哲学结构、思维方式的改变,而实现了视界融合和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