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6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295篇 |
理论方法论 | 66篇 |
综合类 | 507篇 |
社会学 | 42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李曙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68-72
周作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的看法上.在他的"人的观念"中,生死观、享乐观、妇女观、轮回观是其内核.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观念源自生物进化论和自然人性论.妇女观则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文化人类学对他的影响.轮回观主要受到佛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人的观念"体现在他的小品文中,形成了淡、雅、缘、苦的文学趣味,还体现在文论中的人道主义和审美非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72.
孙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94-97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在20世纪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哲学运动———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实践唯物主义思潮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深层的理论之根就是人道主义,这不仅是因为,"人"和人道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中心话语和理论主旨;还因为,西方人道主义文化传统是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血脉之源;而且,人道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理论之根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实践根源。 相似文献
73.
刘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6-27
志贺直哉在日本被称为小说之神,他的短篇小说简洁、精炼,通过平淡无奇的故事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在城崎》是志贺直哉的代表作,体现了心境小说的写作特点,而且从中也能看出白桦派文学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4.
胡茹葵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
"人道主义干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大力提倡并广泛实施的政策,其实质在于妄图使以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合法化,是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它以"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的思维指导其行动,鼓吹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比维护国家主权重要,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是对国际法的基础--国家主权原则的公然违背,因而冲击着当今国际法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75.
76.
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认为启蒙道德本质上是一种权威主义道德,并造成了一种权威人格.他们由此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过程、启蒙哲学的内在缺失、资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三个方面揭示了权威主义道德形成的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应当通过发挥哲学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破除权威主义道德和人格,形成人的自由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77.
马拉默德一直很关注美国犹太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在其三部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在马拉默德看来,美国犹太人与黑人的关系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并不能够简单地以“结盟”或“分裂”这样的字眼来概括。由于历史和种族的原因,这两个民族产生过种种误会和隔阂,只有用爱与怜悯、理解与宽恕的方式去面对矛盾和分歧,才能使他们真正和睦相处。他的这一种族观,正是源于他一贯坚持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8.
曹万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8)
消费主义时代仍有悲剧,但权利方与资本方无意承认.否定前政治的悲剧成为权利允许的主流,如17年、文革的历史悲剧,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政治悲剧.消费时代由于市场的需要,好来坞大团圆模式成为主流.消费主义时代的悲剧书写变形,张承志、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悲剧带有宗教思辨的超越性,残雪的现代主义悲剧置入人生人性的悲剧思辨与文革政治变形.罗伟章的人道主义悲剧展示了消费主义时代农民命运悲剧与人道主义严峻性命题.灾难书写是悲惨.第三种悲剧在中国缺乏作家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79.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2):14-22,64
基因技术增加了人类治愈由于身体和生物学原因所致疾病的可能性,但是并无助于社会心理问题或文化问题的解决,例如人类的道德教化问题.人类的道德行为与创造性是以自由为前提的.没有自由,人就不能进行创造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朝向生物机器人的人的技术化是基因技术的幻象,这种生物机器人将人所处的环境和同伴相分离,因为除非将人杀死,否则人的意志不能被取消.人类求生之意志(生物系统之保存)是人类一切愿望的来源.倘若基因技术不能规定这一意志和人类独立的精神能力,那么通过基因技术实现人类的道德教化也无从设想."新人"在此只能表明生物学意义上的新特质,而不是道德或精神上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80.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的内涵。需要从中央精神出发在唯物史视野中做具体分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为解决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的布局,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按规律办事;对“以人为本”作人道化解释,为以往争论的“老问题”做翻案文章,会误导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正确理解,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