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39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38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96篇
理论方法论   65篇
综合类   771篇
社会学   90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吴澄在思想史上处于从朱熹到王阳明的中间位置,其“格外之物,致内之知”的格物致知说,貌似阳明而实承晦庵。吴澄鄙薄记诵之学,但并不因此主张摈弃闻见,一意反求诸心。对于格外之物如何能致内之知的问题,吴澄借助于朱熹的理一分殊、天人合一的观念予以疏通。虽然物理与伦理相通,但读书讲学与伦理的关系则更为直接,吴澄由此而强调读书是学者入门工夫。  相似文献   
92.
论“心物交融”审美理论的逻辑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物关系是中国传统审美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它植根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中 ,随着心物交融和合的程度不同 ,可以将它们解构成三个层面 :(1)心物感应的审美发生论 ;(2 )神与物游的审美创作论 ;(3 )境生象外的艺术境界论  相似文献   
93.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5,(10):111-116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94.
李华强 《老友》2014,(11):46-46
正相对于其他季节,冬天钓鱼的难度更大。因进入冬季后水温低,鱼类几近冬眠状态,集群栖于安全之地;再就是秋末冬初,鱼类储存了足够脂肪为越冬做准备,此时几乎不觅食或很少觅食,既便可钓,吃口也小,使得观标识鱼讯的难度增大。但当体力充沛、水温适宜时,鱼儿见到  相似文献   
95.
略论牟宗三对儒家王道的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圣外王”是对儒家王道理念的特殊表述。儒家于“内圣”方面固然用力颇多 ,而于“外王”方面用力亦复不少 ,在行为模式、制度架构、运作规范等各方面都曾做出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 ,并且其中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是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的。作为王道全体大用之一面 ,“外王之道”有着具体确定的内容 ,并始终保存在儒家经典之中。但新儒家特别是牟宗三却故意回避这一事实 ,他对儒家固有的外王之道采取掏空和虚化的策略 ,并将现代民主和科学置换进去 ,当作其固有之理想期求 ,以证成其本内圣以开出新外王之合理性。事实是 ,传统儒家特有的外王之道是虚化不了的 ,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化也只能在现代社会实践生活的土壤中生成 ,不是从祖宗心性上能开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96.
本文首先通过对时空的考察,指出时间是内时间,空间是外空间;其次通过对现实与经验的区别,指出内时间是不可测量的,经验中可测的时间是内时间外化的结果;最后,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之四维时间的探讨,开启了从一维时间到三维时间的超越.  相似文献   
97.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追求"内圣"之外也希望"外王",把学会"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作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创新教育的"外王观",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实践意识、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使之具有对现实进行改造变革、批判、创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外王之基,研究学习是创新教育外王之练,创新实践是创新教育外王之行.  相似文献   
98.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99.
马丽娜 《社科纵横》2007,22(12):93-94
本文首先对中国诗歌中意境的生成、发展作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中国意境诗在审美鉴赏中的主要审美特征,即情景交融,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100.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中 ,表外业务是银行业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外业务收入已占银行收入的大部分 ,而我国的表外业务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详述了表外业务的概念和内涵 ,分析了我国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预见了其发展的前景 ,并为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